周嘉宁:上海是中国最适合搞城市写作的地方
2014年05月16日   上海作家网   主持人:杨扬

青年作家周嘉宁:

周嘉宁

上海是中国最适合搞城市写作的地方,因为在我看来上海几乎是作为中国亿万人群代表的存在。就像之前讲到的那样,因为我小时候住的地方现在已经被拆掉了,对我来说这十几年的时间,上海始终就像一个非常大的工地。我家门口一直修地铁,7号线修好以后,接着13号线,在这五六年时间里一直是修路的状态。比如最近说上海自然博物馆要被拆掉了,我这个年纪的就会去看,会去缅怀过去的一段记忆。

从物理层面来讲,城市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是不存在的,是绝对没有的,就好像我现在没有办法再回到童年记忆中去,可能那个地点还在,但是所有记忆却已经不存在。我也不相信,我现在的生活,包括我现在生活的地方会变成一种持久的记忆。但是当所有这些东西被拆除以后,又会建立起一套新的规则,是一种全世界所通用的大城市格局。

作家 周嘉宁

由于我从小生活在上海,从来没有离开过上海,去其他地方生活的时间也非常短暂,所以我的地域观念变得非常强。这种地域观念强是指,我会把整个世界非常简单的分为城市和非城市,但与此同时地域观念却相对较弱,因为对我来讲所有大城市都是一样的,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和规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

在所有规则完善的地方,就会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于规则太完整,在那个地方生活的人,它的生命力会变得很弱。在写作的某一个阶段非常羡慕那些在乡镇,或者在二线城市生活的人,因为很多好的故事、惊心动魄的故事,它都会发生在相对没有秩序和生机勃勃的地方。过去很多时候我会非常骄傲地说,我生活在充满了条条框框、规矩的城市中,跟很多同龄人生活在其他地方比起来,我最大的问题竟然在于生活的太规矩,写作也太规矩。但是我后来发现同龄人中,可能少年或者青年时代是生活在乡镇的,但是当他们成年,大学毕业以后也跑到跟我一样的大城市里面生活。我其实挺好奇,对他们来讲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不是和我所面临的问题一样。他们会不会和我有一样的焦虑,或者会不会比我更加焦虑?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的名词,叫做北漂伤痕文学。因为有一个外地的小男孩跑去北京的一个国贸地下书店里面打工,他写了一篇文章,是一个年轻人跑到大城市里面工作的心态,写了很多那个书店里面当时的事情,也涉及到很多人,还写到群租的事情。我想这种现象很多会在北京出现,不会在上海出现。我不知道这样的故事,会不会写在上海,我也没有看到一个人写过。因为写在上海会觉得很奇怪,但发生在北京写出来好像很正常。我并不是对这样的故事有多么感兴趣,而只是很好奇,为什么在上海这样城市背景下很难有这样的文字出现。

无论在中文语境下城市的文化,还是在持续发展过程当中,现在处于没有那么完善的阶段,很多东西都还可以拭目以待。
谢谢。

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提纲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09802号-1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21-540471757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