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意:城市与写作更像是一种天然的选择
2014年05月16日   上海作家网   主持人:杨扬

青年作家哥舒意:

城市与写作,我觉得更像是一种天然的选择,因为我身在城市,在上海生活,写小说时候一定会带着这种气息,它是天然的东西,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我拿自己打个比方,我在上海出生,从一岁到九岁都在上海。从九岁到十八岁我到外地生活,一个二三线的小城市,一个被称为华东民工之源的地方。但他仍然是城市。

我的童年和青春期是分开和割裂的,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我父母的小城市,我呆在这两个地方都会有时空错乱感。感觉哪里都不是我的故乡。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没有故乡,我只是在这两个地方生活过。

后来我认识了一个新疆伊犁来的朋友,他有明确的家园意识,他觉得伊犁就是他的童年、他的故乡,他以后会写一本关于童年、青春和故乡的长篇小说,也许是《天使望故乡》那样的,我很羡慕他。

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在寻找归宿感。我喜欢上了读书,大多数是外国小说,因为我从这些书里感受到了相同的气息。中学时我就读了一批法国小说,有趣的是巴尔扎克、雨果笔下的巴黎,一度让我想起上海,他们所说的外省,就好像是我父母的小城市。也不只是法国小说,我在村上春树的小说里,在菲利普?罗斯的小说里,在博尔赫斯的书里,在波拉尼奥的《2666》里,甚至是斯蒂芬金的犯罪小说里,都读到了相同的气息。

在我看来,哈利波特是具有城市气息的魔法故事,王尔德童话是有城市感的悲剧美学,王朔是进化版的二三线城市故事,因为北京实际上就是气派大一圈的北方城市。而我喜欢的国内作家,写的是标准的小城青春。

下一代的作家也许只能在城市里写小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从自己的故乡移居到了新城市。就像我身边的朋友,他们的孩子离开了家乡,从小在上海生活,远方的故乡对他们来说是个抽象的名词,和远方的姑娘一样抽象。他们提到一座城市,不会说这座城市是故乡,而只会说,我出生在那里,我在那里生活过一段时间。我喜欢那里,就跟喜欢其他城市一样。

我自己是在写作里找到归宿的,小说就是我的精神家园。如果我从小没有感受到它,如果它不存在,那我就创造一个。所以小说是我的归宿,是我的故乡和我的家园。不管我写什么,写青春成长小说、写类型小说、写童话等,将来人们在提到我的时候,应该会提到我在上海生活。

我想,在以后的小说写作里,故乡作为精神家园越来越成为一个难以理解的命题。就像一个孤独的游客,走出地铁,站在水泥丛林的十字街头,他回头能够看见的,只是一段又一段的漂泊。他不在这里,但也没有了回去的路。所以,他只能生活在回忆里,关于一座城市的回忆,关于自己生活的回忆。

二三线的小城镇已经不存在了,七八十年代的上海已经不存在了,童年和青春都不存在了,它们变成了什么?变成了需要回忆而存在的东西,变成了我们这些人写的小说。

谢谢!

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提纲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09802号-1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21-540471757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