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文学信息

《文学报》:每一代批评者都应“在场”

2015年05月15日09:56 来源:《文学报》 作者:郑周明 点击:次

二十年前,陈思和、王晓明两位教授推出了第一套《火凤凰新批评文丛》,这套文丛集合了当时活跃在文艺批评领域的年轻人———郜元宝、张新颖、王彬彬、罗岗、薛毅等人。如今,他们大多已是各有建树的批评家,在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影响。如今回看这套文丛,似乎是恰逢其时,按陈思和的话来说,却是在危机中的一个选择。当年随着经济浪潮与学术体制发生变化,文学创作与批评都陷入了焦虑和彷徨之中,文艺批评能否还能保持它的人文精神活力?出于一种鼓励和自信,便有了这样一套文丛出现。

二十年来,文艺批评领域内的变化已超乎大家想象,人们期待有新一批“火凤凰”出现,赋予文艺批评原初的活力、敏锐以及独立性。他们出现了,近日出版的第二套《火凤凰新批评文丛》让这份漫长的等待突显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套文丛首发青年评论家来自上海,金理、黄平、张定浩、黄德海,这四位年轻人以整齐的姿态发出文艺批评之声,再续前辈学人生力。不约而同的是,中国作协创研部、上海市作协、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以及《南方文坛》杂志近日为他们在沪举办了研讨会,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汪澜表示,上海一代一代文艺批评在传续,离不开全国评论界的及时关注。

这四位青年批评家近年都活跃在文艺批评界,也做好了充足准备。金理来自高校,陈思和教授笑称对他的最初印象是“木讷”,寡言少语的他虽然平时沉默,却在文章上不断崭露才华,此后协助编辑陈思和与王德威主编的《文学》丛刊、推动“80后文学”、“80后批评”出版工作等等,赢得了“讷于言敏于行”的好评。他的同行黄平,也是来自高校,多年来坚持对“80后文学”观察和跟进,以及对大众文化艺术的评论都受到批评界关注,赵毅衡教授称赞他具有诗意与理性结合的批评精神。张定浩和黄德海来自《上海文化》杂志,主编吴亮以“后来者居上”来评价他们,张定浩的博学和直言无忌,黄德海的缜密与内在锐气,近年来已多次为批评界带来惊喜。这四位在上海发声的青年批评家身上,能够看到属于年轻人的朝气活力,也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质,《南方文坛》 主编张燕玲概括他们分别是学者型才子和才子型学者。

在与会评论家们看来,他们能够从高校与作协突围而出,敏锐介入当下文艺话题的能力,这是最应提倡的。换言之,每一代批评者都应有这份勇气和毅力,保持自己的“在场”。“不忘批评初心,让自己更开放接触社会深入时代,提高力度和准确”,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对他们抱有如此的期待。市委宣传部调研员、文艺处副处长徐春萍也提到,他们可以介入更多大众文化生活如影视作品,完善多样化的批评生态。

“在场”,以陈思和的话而言,便是做一个“同代人的批评者”。他列举过去几十年文艺思潮的变化,提到“每一代批评家写出自己的特色,根本是在于自己的选择。关注同代作家、同代话题,是造就一代文艺生态有多少气象的基础”。也因此,他提倡研究青年一代文艺创作,不必往经典标准去靠拢,而是共同去面对这个时代发生的问题和现象。

当年同是“火凤凰”的郜元宝教授面对这四位年轻人,直言青年批评家要有所创造,找到自己的路径和话语,“忠实于你自己的批评诉求”。对于身处高校的批评家而言,他们最能体会从学术体制中做一些突破,去做一些真正“在场”的有活力的文艺批评并不容易,杨扬教授谈到目下学术强势,批评不易,对年轻人而言做到坚持是何其难得。

或许正因为四位青年批评家的批评能力优秀,与会批评家们不仅希望他们“在场”,更希望他们的“在场”要有更好表现。“批评家不仅要有勇气去批评,也要有同情、对多元的包容能力”,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说,她举例谈了黄德海在阿来、毕飞宇作品中发现的一些隐藏特质,提供了很好的解读角度。《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也认为,青年评论家有个性很好,也要有“追求公正、正义的品质”。

下一步该做什么?是摆在青年批评家面前的一道题目。研讨会前辈们提出了不同要求,综合起来是希望这些青年批评家更好地成长、成熟。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特别提到,今后应不断调整自己与这个复杂时代之间的话语,“对批评话语保持警觉,经常咀嚼反思自己的批评是否恰切”。青年批评家能够循序着前辈学人们的足迹进入批评版图,是他们的幸运,也是上海批评生态的幸运,金理回应说:“一起认真批评,互相提醒,保持在‘现场’,这样会走得更好。”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01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