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文学信息

《文汇报》:上海作协创办电子刊《上海纪实》上线

2015年06月09日11:03 来源:《文汇报》 作者:许旸 点击:次

由上海作协创办的全国首家纪实文学电子刊《上海纪实》今天全新上线!《上海纪实》依托新媒体开放式平台,正探索重聚队伍、培育新人,集中呈现纪实文学写作的新发展与新变化。

为适应新媒体用户端快捷获取资讯的阅读特性,《上海纪实》电子刊及其微信订阅号上专门开出了“微记录”视频栏目。试刊期间,《上海纪实》与文汇报社新媒体中心精诚合作,陆续推送原创微电影优秀纪实类作品。希望以这样的尝试,拓展纪实文学的表达形式,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作为纪实文学创作重镇,上海曾涌现过夏衍《包身工》、黄宗英《小木屋》等名家名作;历史上这座城市也成长起一批热爱纪实文学的名编辑,团结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作者。然而,近年来纪实文学特别是报告文学创作领域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40岁以下年轻作家奇缺导致创作队伍青黄不接,有重大影响力的精品较为稀缺。互联网时代,能不能打造出专门刊发纪实作品的新平台、新高地?

首期15篇文章诠释“在场”精神

《上海纪实》电子刊,首期共刊发了15篇文章,分为“在场”“亲历”“弄潮”“经典”“记忆”“往事”“风情”“万象”“微记录”等9个栏目。《上海纪实》主编朱大建谈到,电子刊倡导“在场”精神,关注当下,直击现实,记录时代变迁,以推送原创为重,兼经典重读,体现创作者的责任担当、理性良知和人文情怀。电子刊顾问、作家赵丽宏认为,当下纪实文学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如报刊上大量随笔散文类纪实文字、“非虚构”命名作品,不少小说家参与到纪实文学写作中来,《上海纪实》的面世无疑壮大了上海dota2雷电竞 的多元性,推动了纪实文学的创新发展。

其中,首期主打栏目“在场”推出了电子刊副主编陆幸生《山高人为峰》,作者曾深入上海中心大厦工地,见证了申城第一高楼在建筑工艺与科技上的6年建造历程;童孟侯《上海“猎狐”风暴》讲述了上海公安派出精兵强将远赴国外,将一只只狡猾贪婪“狐狸”抓回国内的一波三折故事。江胜信《燃烧自己,抽出肋骨当火把》则刻画了司法改革道路上“燃灯者”邹碧华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今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首期《上海纪实》刊登了秋石《驰骋二战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孔明珠《韬奋先生在上海》这两篇分别怀念萧乾和邹韬奋的文章。除了重大题材、重要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上海纪实》也不乏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作品。定居美国的上海作家聂崇彬《从前上海有个荣康别墅》描摹旅美上海人眼中的弄堂生活,情深亦有趣;戴仁毅《道路清扫工的一天》聚焦青浦城里女清扫工张彩英平凡的一天,为普通劳动者发言。

“微记录”视频为文学添声色

2014年全民阅读报告中有两处触目的“首次”——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手机阅读接触率首次超过人口半数;用手机上网和通过电脑上网比例基本持平。因此,《上海纪实》团队自主开发全新电子刊模板,PC网络版与移动通讯终端版并行,并在电子刊及其微信订阅号上,专门开辟“微记录”视频,与文汇报新媒体中心合作推出一系列微型纪录片以及微电影大赛优秀视频。

“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写作年产量不高,很少有刊物能向她如愿索稿。而素来组稿作风蛮横,咄咄逼人的梅朵,对黄宗英也破例地宽容,约稿只是写信、打电话,从不象对付王蒙、丁玲那样,动辄用加急电报狂轰滥炸。梅朵给黄宗英的底线是,诗歌、散文不算,每年至少给一篇报告文学……”1980年开始接手《文汇月刊》报告文学专栏的罗达成,在《与黄宗英争议<小木屋>》一文中追忆了刊物主编梅朵与黄宗英的交往。黄宗英代表作《小木屋》选摘令读者充分领略这位中国报告文学标杆人物、艺术家的风采,仿若亲历1982年58岁的她随生态学家徐凤翔进西藏原始森林采访的往事。陆正伟《不落征帆的黄宗英》描述了老人在医院休养身体的近况,并配上文汇报新媒体中心拍摄制作的微视频《那一年,西藏》,年过9旬黄宗英的音容笑貌映入眼帘。鲜活的文字、图片、声音和画面,全方位捕捉现实百态与岁月细节,拓展了《上海纪实》“经典”栏目的声色表达,也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03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