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文学信息

《劳动报》:第四届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开幕

2015年06月16日10:37 来源:《劳动报》 作者:王卫朋 点击:次

生活的精彩程度,远不是作家凭空能想象出来的。昨天,第四届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在上海作协开幕,作家叶辛和王小鹰鼓励当下的80后、90后青年作家,不要迷失方向,只有沉下心来,出自心灵的、出自生活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单身女孩怎会是少妇杀手

叶辛最新的作品《问世间情》,写的是长期离家在外的打工族群,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临时夫妻”话题。为了写这部小说,叶辛多次到闵行区,与外来务工者座谈,赴多地体验生活。

“我对打工一族实在不熟悉,一点也不熟悉。座谈会听了,工厂看了,我还要看看他们双休日怎么过的。”叶辛说,“闵行区一个副区长后来问我,哪里有一个茶馆是2块钱一壶茶的?我说有的。我书上写的所有内容,包括一些奇闻逸事,也是有说书人说的。这些东西,坐在家里是想象不出的,小说读得再多也想象不出。”

叶辛说,生活和创作的关系很微妙,只有掌握了大量有质的内容,写的时候才有把握。“我一个朋友的外甥女,到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她写的小说,很厚,印的数量比我还多。”叶辛表示,“她没成家,单身,却被别人称为少妇杀手。但我一看她的东西,我根本写不出来,就算把那些故事讲给我听,我也写不出来。我也很婉转地批评她,要学会珍惜才华,不要把才气浪费在这个东西上。”

不去看,真的写不出来

不久前,作家王小鹰到苏北寻访抗战遗址,找到其父、诗人芦芒与新四军共同战斗的地方,还找到了她自己诞生地———射阳河畔芦苇荡,为的是写一部反映父辈历程的长篇力作。  “其实,我母亲活着的时候,从70几岁写到80几岁,写了7个笔记本,要把素材留给我。”王小鹰说,“直到妈妈去世3年,我也没写,我总觉得很难写。就像叶辛写的贵州、云南这些,写得那么让人读得如临其境。但如果不到他们的地方看看,好像真的写不出来。”

王小鹰表示,生活一直在不断地纠正我们的眼光,改变我们的眼睛,“现在的年轻人,一说到要写长篇了,就关在宾馆里,写几个月。我不是这样,以前女儿上学,我就把文章带到多伦路,叫一碗面,一壶茶,把零碎的小文章带去写,哪怕20分钟,就写几句话也好。”  设立现实题材创作基地

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汪澜则表示,上海作家具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优良传统,包括王安忆在内的许多著名作家,都曾有过在基层挂职锻炼的经历,许多产生较大影响的名篇大作的背后,都凝聚着作家们深厚、艰苦的生活积累和精神积淀。

她表示,当今的社会正身处一个社会发生深层变革和重大转型的时代,现实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  为了帮助作家会员走进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作协相继在浦东新区和交通委设立了现实题材创作基地,已经有十多位作家,其中有不少青年作家下到基地深入生活,有的已经形成初步的创作选题。作协正探索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长效机制,以鼓励更多作家沉下心来,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04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