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17日10: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刘秀娟 点击:次
7月4日,两岸青年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公室主办,上海作协、台湾儿童文学学会和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协办,来自台湾和大陆的21位作家参加会议。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主持了座谈会。
自1989年两岸儿童文学交流“破冰之旅”以来,两岸儿童文学界在20多年的交流与合作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开拓了学术研究和阅读出版的宽广 通道,尤其是最近几年,交流途径不断增多,合作领域不断扩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之下,本次座谈会旨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两岸儿童文学的发 展”,促进两岸青年儿童文学作家的“对话与分享”。主办方希望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加深青年一代作家的彼此认知和理解,承续前辈友谊,在交流与碰撞中相互激发,取彼此之长,探索更多合作的可能,共同推动华语儿童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在亚洲,在世界”的儿童文学
和大陆儿童文学一样,伴随着社会生活全方位的“全球化”步伐,台湾儿童文学既享受着西方发达国家儿童文学带来的盛宴,同时也承受着国际版权贸易 中巨大逆差的压力,以及本土童书市场萎缩的焦虑。台湾作家林少雯介绍说,她的《亲爱的小耳朵》曾深受台湾小读者喜爱,一版再版,但这样一部优秀作品目前却 已绝版。问及原因,林少雯无奈地表示,是因为图画书的冲击。“台湾是翻译作品的天下,大陆的情况要好一些。”台湾作家林哲璋说。
“儿童文学是最容易国际化的文体,图画书尤其是,目前的童书出版偏向于引进版图画书”,“我们面临全球化与‘在地化’(本土化)的两难情境”。 台湾儿童文学学会理事长邱各容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台湾开启出版国际化进程,90年代以后,很多出版社更是致力于出版国外名著,新世纪之后掀起高 潮,各大书店的显要位置几乎都成为外国图书的展示橱窗,原创作品趋于劣势。尤其是图画书,另一方面,我们经由活跃的版权贸易更容易读到世界各国的优秀作 品,也刺激着本土的创作。在他看来,我们“不能置外于亚洲儿童文学,不能置外于世界儿童文学,全球化推动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国际化”,我们要积极地互通有无,相生相融。
台湾出版人张素卿清醒地意识到他们必须要在全球化与“在地化”之间不断探索,他们做了很多重返历史现场的“命题作文”——把本土历史文化融入幻 想故事,以当地人的观点而不是从外来人的视角来讲述,然后带领读者来到实地“用脚走路认识一处人文地景”。在她看来,“在地化”应该像天上下雨落到地上一 样自然。
有困惑,更有自信
“引进版童书占据两岸图书排行榜,两岸作家如何突出重围,在全球化背景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传统的叙事风格是否符合现代孩子的需求?这个时代需要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创作者必须要理清这些问题,创作才不至于成为自我娱乐。”台湾作家颜志豪在座谈会上表达了他许久以来的困 惑。
儿童文学创作更容易受到文学之外因素的影响,比如文学性与教育性的辩证关系,儿童文学的边界问题,“为自己”还是“为孩子”,写作者要“俯身向下”还是要“蹲下来”,等等。虽然问题重重,但是作家们依旧表达了面对写作、面对童心的信心和定力。
“好作品就是作家的底气。”赵丽宏认为,儿童文学作家有特别重的社会责任心,一定要把优秀的作品给孩子,不管写什么,不要以低俗迎合孩子,要引领孩子往高处去。
“很少考虑写作之外的事。”殷健灵在发言中说,儿童文学对写作者有特殊要求,可以写一切的主题,但是要以清浅的方式,要有婴儿般的纯净。她希望自己的写作是追求恒定的东西,回到内心、回到生活、回到儿童。
青年作家左昡表达了在剧变时代中创作纯净童话的坚定信心。“在大陆的写作和在岛屿的写作是有差别的。在岛屿写作很幸福,因为那是一种相对宁静和 单纯的状态。而身为一个在大陆的写作者,一个在这样大发展时代的写作者,也许不容易享受宁静和单纯,却是尤为幸运的。这里具有现在世界上最丰富的可能性, 无数人的命运在这里跌宕,有大时局,也有小日子,有昂首向前,也有踟蹰犹豫,这里不是西方,但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东方,这里交织着无数不同的欲望和希冀,这里是独一无二的地方,正处在它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化中。”
在创作思想的交流中,能感觉出作家们的思考路径和答案显然不同,但每个人都从自己的方向出发,慢慢向优秀作品靠近,共同孕育丰茂的儿童文学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