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09日16:1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施晨露 点击:次
连续两个周六下午,青年作家黄昱宁都在“思南读书会”度过。上周六,她与另两位编辑曹元勇、彭伦向读者介绍新书《天才的编辑》。昨天,她是苗炜新书《面包会有的》的对谈嘉宾。举办已有80期的“思南读书会”固定每周六下午与读者相约,台上台下、作家读者不断加入,从陌生人变成熟面孔。
类似“思南读书会”这样每周举办的“读书会”、“阅读沙龙”遍布上海多个区县,不仅走进书店、图书馆,也走进咖啡屋、商业街,乃至剧场、美术馆——书香遍布城市或大或小的公共空间。尤其在周末,走出家门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已成为很多人的社交新选择。
让爱书人相遇交流
“想听听其他读者,尤其是作家的阅读感想”,“90后”小朱昨天从苏州赶到中华艺术宫参加上海译文出版社的 《博尔赫斯全集》首发分享会。距离活动开始还有半小时,陆续到来的读者已经把会场坐满了。工作一年的小朱是苏州一所高中的语文老师,抱着16册《博尔赫斯全集》,她笑说感想只有两个字——“好沉”,又补充,“也算是体验读书的分量。”面对记者“网上也能买书”的提问,她说:“希望遇上其他爱书人一起讨论,也能把听到的东西带回课堂分享给学生。”
在一家化工企业工作的“80后”小王也在现场买了全套书,“刚来上海工作不久,发现上海的读书活动特别多,遇上感兴趣的主题和嘉宾就会参加。比起大场面活动,我更喜欢小型的读书沙龙,能与作家、编辑有更多近距离的互动交流。”
“了解博尔赫斯,最好的方法是阅读。”台上嘉宾、浙江省作协主席麦家说,“博尔赫斯是一位靠阅读进行写作的作家,他曾说,‘天堂的模样大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图书馆就是他的生活场景。阅读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场景。”
构建新型人际关系
让阅读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场景——在黄浦区,短短1公里的思南路,是“书香满城”的一个缩影。围绕思南路沿线,目前已推出“思南读书会”、“望道讲读会”、“科协大讲坛”等8个阅读分享活动品牌,聚合沿线出版社、书店、咖啡馆等书香空间,构建起以阅读为载体的新型人际关系和社群组织。“社会大众对于读书活动的需求,是读书会能一直办下来的原因”,在“思南读书会”策划人之一、上海作协副主席孙甘露看来,“网上买书虽然方便,但人与人的接触与交流仍是无法取代的。”
“静心读书有时是寂寞的,在读书会这样的场合,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爱书人就能找到同道。”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说,读书要有内生动力,读书推广活动在此基础上的引领,正是建设“书香社会”的有效载体。
一度遭遇经营寒潮的实体书店正成为阅读活动的主力场所。昨天下午,在新华书店静安店,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许纪霖以“知识分子的家国天下情怀”为题举办讲座,读者中白发苍苍和青春面孔都有。
上海出台扶持实体书店政策已有三年,徐炯说,政府扶持不是单纯“输血”,更是帮助书店“造血”,“无论是扶持实体书店还是读书会,说到底都是进行具有引领性的推广。今天的书店如果仅是单一的卖书场所,就可能被网店替代,书店应该成为读书会的聚集场所之一。”
让书香传得更远
文学类微信公众号“读首诗再睡觉”每天22时推送一首诗,目前已累计800多首,接近40万订阅者。《博尔赫斯全集》分享会上,该微信号创办人范致行宣布:“今晚会推送一首博尔赫斯的诗。”进入互联网时代,阅读方式更多样,传统阅读和在线阅读的互补互动成为一道风景。如何让“机不离手”的宅男宅女走出家门投入阅读交流的真实场景?在从事阅读推广的专业人士看来,善用互联网、新媒体,可以营造“人人皆读书,处处有活动,时时可参与”的书香氛围。
目前,上海各类阅读活动运用新媒体发布预告、招募听众已成通行手段,由书虫部落、海带读书会等民间读书会发起的“书声”阅读平台还通过微信招募执行团队、志愿者和分享者,并实现在线试讲、点评等功能。“思南读书会”在阿基米德电台定期播出,“书声”在荔枝FM开设电台,这些线下内容与线上平台的互动,也让阅读活动得到了更广泛传播。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一种追求、爱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静心读书、静心思考——好的读书会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态”——印在刚出版的“思南读书会”一周年嘉宾对话集《在思南阅读世界》腰封上的这两句话,或许是对遍布全市的阅读活动的最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