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诗歌与民谣--诗意广传的旋律

2015年08月21日15:22 来源:上海作家网 作者:上海作家网 点击:次

8月20日上午,本届文学周的特别单元活动“诗歌与民谣”在思南文学之家举行。本场活动由乐评人孙孟晋主持,诗人臧棣、王小龙,与音乐人万晓利、莫西子诗、尧十三展开对谈,讲述诗歌与民谣的共性和不同之处。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相当一部分诗源自于各国的民谣,文字与旋律的交融,能够带给听众更美妙的感受。那么从专业角度来看,诗歌与民谣有何具体关联?诗人与音乐人的灵感交汇,将为我们揭露诗歌与民谣之间的微妙平衡。

诗与歌的联系:传统与变革的交互

臧棣从诗歌的民间性切入,谈到诗歌与民谣曾经不可分割的联系,民谣是诗歌的一种传播方式,这涉及语言空间和语言氛围的理解,以及诗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我自己是非常看重民众这一活力的来源,或者说是一种没有规训、充满创造性、可以被无限融合的文化资源。”

而诗与歌分流之后产生的新诗,是从社会实践中萌芽的一种生命和语言的表达。中国的现代诗面临着古与今、东与西、社会和个人等种种矛盾。诗歌,表达的是作者的觉醒。王小龙认为,新诗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

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人们对于民谣的理解也有所差别。民谣的表达方式本身有着很强的文学性与审美艺术,它是诗歌的一个突破口,是用语言表达生命的一种媒介,能够真实、完整地表达直观感受。

诗与歌的创作:经历与情感的统一

论及创作诗歌与音乐的灵感,莫西子诗表示,自己的歌谣意境来源于家乡彝族的传统文化。“彝族处在大自然中,感受万物的天然灵性。”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莫西子诗的音乐充满了自然原始的魅力。这其中有奔放的,也有悲愤、挣扎命运的体现。同时,他的歌词中有很多化用鲁迅、萧红等人作品中的词句,这也是一种文学性的体现。

臧棣认为诗歌的创作也是基于经历和感受的,所谓“知行合一”,“行”也可以理解为行走和游历。他与我们分享了在西藏创作《唐蕃古道》的见闻:”在西藏生活,我的生命像是经历了一场过滤,这让我抛开烦恼,用心体会生命本真的东西。”

主持人孙孟晋提问尧十三作品《雨霖铃》的创作心得,尧十三答道:“这是我在中学课本里最喜欢的一首作品,特别能够打动我。”这种流行民谣中的古诗词意象是一种古与今、诗与歌的结合。现场他击打话筒、脚踩地板,为观众们清唱一曲,声音浑厚,带着几分沧桑,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被问及物质生活对音乐创作有何影响时,万晓利答道:“这个时代确实处在很快的变化中,在音乐领域内,许多之前未曾接触过的音乐形式连同各种各样的诱惑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时候我就陷入了一种障碍。我也正在积极地做这方面的调整,力求专一的心态。”

本场活动以莫西子诗的表演作结,堪称文学与艺术的结合。诗歌与民谣,相近而不相容的两个个体,将会在不久的将来焕发出更闪亮的光彩。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18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