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专题>《繁花》盛开——金宇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2015年09月22日09:31 来源:文汇报 作者:许旸 点击:次
以沪语书写上海的斑斓记忆
金宇澄:有种奢侈的幸福感
《繁花》获奖消息一公布,刚从青浦印刷厂赶回来的金宇澄在高兴之余,更多的是对读者的感激。他在获奖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实打实的真心话,有人为艺术写作,有人为理想而写,我是满心满腹地为读者而写。2011年5月至11月那大半年,我最初化名在网络论坛上每写出一小节,读者就追着看、跟帖、写评论,我整个人沉浸在里面,跟他们互动,30多万字《繁花》收工,我有种特别奢侈的幸福感。”
可以说,小说《繁花》自诞生起便在文学界引出别样的热烈气象,2012年出版后,它更成为评论家们笔下的现象级作品,有人说:“小说界潜伏者金宇澄拿奖拿到手软”。此次获奖,金宇澄成为继王安忆之后又一摘得该奖项的上海作家。
这部以沪语写就的小说,处处绽放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家长里短,男欢女爱,传奇迭生。它暗藏了上海的时尚与流行,却又延伸出超出上海的意味和启示。在金宇澄看来,《繁花》所聚焦的,正是所谓市井自身形成的一种态度,不加任何褒贬,而是流水席般如实描摹个中悲欢。“取材来自生活的边角料、世相的琐碎记录,我不美化人,也不补救谁,保持真实感最重要。”
执着地接地气,为老金收获了大批忠实拥趸。现为《上海文学》执行主编的金宇澄说,“后来,上海作协的门卫、取快件的快递员都跟我提起《繁花》,聊几句他们心中的沪生、阿宝、小毛、陶陶、小琴,我更加确信,这本书是上天送我的礼物。”
小说中的人,走马灯一样,旧人换新人,老街多新楼,生活的本来面目一会儿坚硬,一会儿柔软,或许生活本就无法捉摸。文中不时跳出“不响”,空间安静了,时间也慢了,悲喜人生仍在继续。金宇澄至今还很感念当时写《繁花》时的状态,每天24小时只要有灵感蹦出来他就忙不迭在电脑前噼里啪啦敲字,饭局基本都不去了,一门心思扑在书中的弄堂拐角,他笑称自己当时就像怀孕的女人,“心事重重而满怀喜悦”;更像启动了一列自己掌控的火车,“一开始写得慢,后来速度越来越舒服宜人,节奏都对了”。在他看来,这些都离不开作品创作时与读者的即时呼应,“其实很像以前西方传统的客厅、沙龙式阅读,作家写出一段,当天就会念给熟悉的朋友听,即兴分享评论。”
读者给写作带来的化学反应,让金宇澄深信作家木心的一个定义——小说家是享乐主义者。他享受这份乐趣与默契。
这一年,在上海思南公馆举行的读书会上,好几个周末都看到50后老金的身影,他在现场鼓励80后作家后辈,彼此并不见外。“上海的创作梯队储备丰厚,我乐见其成”,聊到下一步计划,金宇澄随笔集《洗牌年代》即将亮相上海书展;4万多字非虚构作品《火鸟:时光对照录》将发表于下一期《收获》杂志。至于写长篇小说,老金说:“等到感觉来了再说。有的植物总在开花,有的植物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