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解放日报访谈】路内:慈悲与冷峻之间的摆渡

2016年04月30日11:07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黄玮 点击:

一部让人一口气读完的小说,掩卷,却令人顿生悠长思绪。

《慈悲》以类似于纪录片的写实风格,讲述了一家化工厂50年的兴衰史,它既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一代工人命运跌宕的时空。

置于历史的语境之下,读者或许可以从这个用来抵抗遗忘的文本中,读到历史,也读到今天。

路内

作家,1973年生于苏州,用他的话说,离苏童笔下的香椿街就一个街区。2007年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而受到关注,《慈悲》是其第六部长篇。被认为是70后最好的作家之一。

坚硬的文本

读书周刊:您的最新长篇小说《慈悲》从主人公水生12岁逃荒起笔,一直写到他50多岁从国营苯酚厂下岗。苯酚厂成为社会的一个缩影,个体命运在其间跌宕。时间与话题具有显然的厚重感,而您的书写却恰恰选择了简洁。有评论称,《慈悲》用了一种新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类似于纪录片的写实风格。

路内: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支撑我的一个想法是,要克制地写短一些。我希望能在大量素材的选择中找到最有价值的东西,写成相对坚硬的文本,呈现出一种力量。

读书周刊:坚硬的文本,是对不容置疑、无需修饰的真实的致意。

路内:我需要它表现出一种接近于非虚构的坚硬感。完成之后再看,又觉得它总体上还是一个虚构小说。

读书周刊:这部小说以《慈悲》为名,又被解读为骨子里是冷峻的。您的文字是如何在慈悲与冷峻之间摆渡的?

路内:忘记是谁说的了:节制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态度。写作时我考虑过,要用什么方式来呈现这样一个故事。是用一种热气腾腾的、非常繁复的、织毛衣一样的写法吗?显然,就这个小说而言,用一种较为克制的态度,显得更正确一些。你说的摆渡,我觉得很有意思,有些可能是作者天生的气质使然,我不太像是个特别冷酷的人。但历史确实冷峻,考验每一个人。作为作家,我也会想怎么能摆脱这种考验,回到某种常态,这似乎又很难。

读书周刊:那么,慈悲又意味着什么?

路内:有个读者的说法很有意思,他说《慈悲》很冷静,不慈悲。所谓慈悲,也许是作家希望读者能退回到一个比较慈悲的角度,来看待小说里的众生。

在这部小说中,我想写一种中国式的善良,甚至价值观不是很高明的善良。但写着写着,我担心自己把善良庸俗化。我又想到,慈悲这个东西虽然缺乏理性,但不庸俗化的慈悲仍然在道德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历史的眼光

读书周刊:《慈悲》并不是一个凭空捏造的世界,听说许多素材和细节都来自您父亲的真实经历。

路内:我爸以前是化工厂的工程师,年轻时在有毒气体车间待过,那个车间有营养补贴,工资也高一点,但许多人退休以后得了肝癌。后来,我父亲就转去了普通科室。

2014年夏天,我回老家。我爸突然说起,以前的那几个厂子都要拆了,房产商要在上面盖房子。扯着扯着,就聊出了一大堆工厂往事。比如“拉补助”,那时候国有企业里,谁家困难一点是可以向组织申请补助的。

所以,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我投入的感情是很复杂的,里面有很大部分是对我父母的感情。而且,不止如此,还有嘲笑在里面。这种嘲笑是一种善意的嘲笑。

读书周刊:善意是因为带有悲悯?

路内:有一点。甚至我觉得这种悲悯,可能还带有对我自己的悲悯。历史在飞速地往前,遗忘在不停地发生,我父母那一代人从那个时代走过来,但他们的生命印记在今天还能留下多少?

读书周刊:所以,您的写作是用来抵抗遗忘的。

路内:对,而且,这部小说我现在不写的话,可能就不会写了。我父母那辈人已经老了,现在还能有力气讲讲自己的故事。等时间再过去,我父母那辈人所经历的那些很真实的事件,就可能不会有人关心了,可能只会被历史学家关注了。

读书周刊:在您的笔下,这些父辈的历史都是经由对小人物的叙述来呈现的。

路内:这话有点道理。不过,《慈悲》没有局限于某一个事件,它是拉开来讲的,最后讲了一个人的50年。时间线拉得长,读者可以看出这个作家到底要讲什么,也能看出小说中人物命运的脉络。读者往往会被命运这件事所打动。

读书周刊:当您用文字的方式,重新走过父母那代人的生活和岁月之后,那种感受和理解与您最初对他们的那些关注、那点嘲讽,有不同吗?

路内:写这样一个故事,用一种完全嘲讽的方式是不合适的,至少我做不到。那就尽量写得客观一点吧。

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地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我读《阿Q正传》时,特别想知道鲁迅对他是否抱有一点同情。你会发现鲁迅写《祝福》的时候,他是同情祥林嫂的,鲁迅写《孔乙己》的时候,他是同情孔乙己的。对阿Q这个人物,很多评论都认为鲁迅对他是憎恶的,但我认为鲁迅对他仍然抱有一种同情。因为去掉那些符号化的解释,阿Q也是人民中的一员。这些梦魇式的想法影响到我的写作态度,即审视自己的写作是否抱有一种作家的关怀。尽管,我觉得这种作家的关怀,可能令一个身处于当代的作家在书写这样的题材时显出一些庸俗性,这需要一点自省,并对作家的文学观和写作方法都提出了新问题。而对读者来说,或许需要一种历史的眼光。

自身的意义

读书周刊:书中的主要人物名字中都有一个“生”字,水生、玉生、根生……这些浓墨重彩的“生”字在张扬着什么?

路内:我父亲名字里就有一个“生”,所以就用了一个“生”。然后,我妈的一个姑妈叫玉生,我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听,又用上了。写着写着,我就想让书里几个重要人物的名字都有“生”字。其实没有太特别的意思。但是小说写完之后,它会确立一个自身的意义。

读书周刊:小说自身确立的意义,反过来又将作者最初的无意识遮蔽了。

路内:对,这种无意识也有可能是我潜意识里面的东西。最终,它会指向一个我们要讨论的话题,并且主题明确。如果一定要我解释书中很多人物名字都有“生”字的话,我觉得就是——活着,并且让人记住。

读书周刊:如果一部作品要“活着,并且让人记住”,对作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路内:我个人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作家要立足于自己所在的当代,来阐释来解读他所看到的一切。

读书周刊:您经历过多重身份的转化,当过工人,做过广告人,现在写小说,这些经历是否影响着您对所看到的一切的取舍与阐释?

路内:当我写到第六个长篇的时候,我觉得我个人的经历,作为我小说的素材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因为我不能只是永远在理解自我,这是不对的。作家要试图去认知、去理解这个世界上的其他的人。对我来说,我自己的经历和其他很多人的经历一样,它们是平行的。

读书周刊:那么,您的表达怎么来寻求恰当的故事?

路内:对我来讲,重要的不是一件一件的事,把这些故事写出来,我觉得那其实挺像个写相声的。我更多的是去理解过去这些年里自己所体会到的那种失败感,我觉得这个反而是重要的。这种个人生活中的焦虑感、失败感,促使我去理解一些具体的事件与现象,并慢慢变成一个写作的动力。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身上有着多重身份,既想表达自我,也想讲述一个与我无关的故事(它终究是我的一部分呈现),或者干脆不写,停下,那可能也是一种表达。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55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