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12日09:57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秦文君 点击:次
儿童文学红火,但缺大格局作品
衡量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得取它横向和纵向交叉的坐标。近百年来的中国儿童文学的很多作品我先前读过、听过、悟过,敬佩过也质疑过,有的甚至遗忘过,但是当我把它们放在一个理性阅读的认识链上,感受还是相当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起步时,最早从翻译国外儿童文学中积蓄力量,逐步形成了创作队伍,也出了不少大师级别的作家和出类拔萃的作品。但总体看,新时期之前,中国儿童文学多少年来一直是谦和、低调的,好像一朵无名的花,默默生长,从不自卑,也从不自傲,孕育着自己的花季。
作为一个亲眼目睹和亲身实践者,我个人把近40年的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历程大致分为话语时代、探索时代、趣味时代和多元时代,这之间有交叉,重合,它们的递进无一不是巨大的阶梯,但也存在某种局限和危机。
话语时代。十年“文革”结束时,中国的儿童文学几近荒芜,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必然来临,这时出现了一批震撼人心、与时代和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它们是可敬的、激情澎湃的,显示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它们仿佛是急促出现的、喷发而出的,能够开拓思想疆界,有的围绕人的精神解放,有的揭示社会弊端,有的直指以往儿童文学所难以涉及的禁忌和禁区。虽然有些作品文风上带有愤怒的拷问倾向,但是冲劲十足。
探索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稳中有升,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社会的开放,话语时代的文学失却凌厉的势头,艺术追求自然而然提到议事日程中来。探索时代的儿童文学发展显示了强烈的艺术回归倾向,一个个艺术文本体现了精当隽永的想象力。这个探索时代涌现的佳作多得不胜枚举。
趣味时代。新媒介的悄然兴起,使孩子的接受方式开始变化,小读者要有悬念的故事、有趣味的角色、轻盈美丽的阅读。于是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和儿童本位的呼声四起。在提倡游戏精神的时刻里,幽默一不留神成了最讨巧的元素。其实幽默本身是一种古典的东西,能够引起人们去思考,而不单是追求笑声。它是有内涵的。幽默不是凭借着刺激、好玩而风靡一时的东西,而是有厚度,有长久的生命力。幽默使复杂的人事相对单纯,没有触目的理念,对文学而言,通过幽默的表述表达出人类的情感本质以及审美意义,才会具备文学力量。
多元时代。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到今天,真是红火得很,应该说已经颠覆了我们以往的经验和预期,这个奇迹是儿童文学作家和全社会共同创造的。但浮躁和功利化也来了。诱惑那么多,写好作品还有那么容易吗?作家还能坚持书斋生活吗?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是人类奥秘的花园,优秀儿童文学的艺术源泉在于人类的梦想和艺术个性,但我们看到一些作品有儿童文学的某些元素,却不是“天合”之作。不像我们读大师作品,有一种非常舒服的内在呼应,而不仅仅是阅读上的愉快。
好的儿童文学是不分民族和地域的,表达的是人类的所有情感的本质。一部“真正”的作品就应当如此,小孩读它有小孩的想法,大人读它就有大人的想法,每一个人读它就有不同的想法,我认为这样才是最精彩的。这才是作品的多元。而这种多元实际上就是作品深度与厚度的体现,属于一种“放射”性的元素,也就是说它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最真诚的感动。中国儿童文学中这样的令人折服的大格局作品,还比较少。
幻想类是短板,少了这个翅膀“飞”不高
在中国原创儿童文学里,现实题材的少年小说是最强的。至于幻想作品比如童话,在“大格局”与“想象力”上还是存在一些不足,这是需要在意的。国外流传广、知名度较大的几乎全是童话或幻想类作品,比如《哈利·波特》,对中国人来讲,尤其觉得新鲜。对英国人来讲,他们有巫师文化的背景,在他们的传统里,女巫骑个扫帚在天上飞,这个是很平常的事情。我想为中国儿童文学未来发展奠基的作品,应该是幻想类的儿童文学,尤其是有着东方审美、世界表达的幻想类作品。
想象力是每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看家本领,天才所在。智慧和想象力是作品的灵魂,有了想象力,就有了翅膀,它真是天马行空的好东西,特别契合儿童的思维习惯和审美价值,没有它,作品容易干涩粗笨,飞不起来;一旦有了它,便有救,轻灵美丽,满天飞舞,往往能穿越未知世界,超凡地驾驭故事、人物、情绪、理念。幻想能调动理想主义、游戏精神以及浩博的心智和才分,来描绘人类的梦想与爱。
曹文轩获奖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和中国作家来说,都是一种鼓舞,它为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自信和动力。但与外国儿童文学的主流——以幻想作品或童话为主的经典作品在中国的热度相比,中国儿童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比较有限,中国儿童文学真正地“走出去”,是一条漫漫的催人奋进的路。对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来说,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不断超越,显得格外重要。就整体来说,提升国家的文化实力,越来越多地靠高质量的翻译推介中国作品也是必须的。
幻想与现实永远是文学的两个翅膀,两者的结合更是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和重要的方向。幻想文学创作是我国儿童文学相对薄弱的领域,对于我也接近于“空白”。我一直都对幻想的作品有一个野心,或者一个梦,并不满足于写信手拈来的校园小说,觉得幻想类的作品富有某种预见性,从中体现常人无法看到的人生风景,所以我写幻想作品的念头从来都没有断过。今年下半年,我将出版一部名叫《变形学校》的系列小说,这是一套从现实生活切入幻想世界的系列小说。
童书“走浅”,别被低能化趋势迷了眼
儿童文学的一味走浅的趋势是值得警惕的。儿童文学再浅也要体现关于人和世界的玄妙之处,多元的,不仅描绘什么,还要隐藏什么,这才是关键。作家在写作品的时候,不能把儿童当成是一个极其单纯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人物,更不能当小狗、小猫写。孩子是天地间的精灵,这是他们的可爱之处,但是孩子们身上还有许多人之初的复杂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就不可能非常简单。你怎么去解释一个成年人的复杂呢?如果童年只是单纯的,到了成年又会如何复杂呢?一定是童年时候,某些种子就已经播种在那里了。可以说在15岁的时候,孩子就已经很成熟了,成年以后只是说他们能够把人生看得更为透彻一些,但所有的情感差不多在15岁的时候都已经具备了。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些微妙的东西,成长以后就不可能复杂。要把儿童不仅仅看作是儿童,而且还看作是“人”。这样的转变就能够使得儿童的形象、儿童文学产生一些“厚度”,即孩子们看到了里面的“浅”,成人来读或许又能看出某些人生的感悟,人生的无奈……
我们更应该看到,儿童文学发展到今天的繁荣阶段,新的分化出现了,那就是商业化和娱乐化。市场的选择不会遵从文学特性,在走浅的娱乐至上的时代,一些具有消遣性、模式化的童书因为门槛低,受到市场的青睐。上海的一位知名的文学评论家把如今的童书形象地分为三类:第一类像药,教育意义明确;第二类像甜饮料,添加的甜味吸引孩子,但吃了无益;第三类像原生态的蔬菜水果,不含添加剂,富含维生素,有益健康。可是在童书市场上,“水果蔬菜”卖不过“饮料”,而且差距越拉越大,几乎引起某种失衡和失重。
这三类童书哪一种有精神品格和审美意蕴,是中流砥柱,人心里是有尺度的。文学随着时代变迁、风俗变化,尺度是会有变化,比如题材、表现手法、道德观等的拓展,艺术标准也会宽泛起来,但总有美丑之分、高雅和庸俗之分。儿童文学永远会有底线,甚至红线。有的童书挑战底线,出自商业考虑,希望博“眼球”,也有的是出于别的因素。一旦成了“毒物“,还以文学的范畴来探讨这些东西,是不公平的。
即便不谈“毒物”的侵蚀,如果作家都写“饮料”了,把“水果”和“蔬菜”扔掉,后果会是什么?如果儿童文学在文学创造方面走向低能化、模式化,中国儿童文学将会何去何从?它还能走多远,红火多久?这是值得思考的。
我们不断有好作品出现,有艺术的坚守者,但是商业大潮使不少速成的作品产生,冲击着儿童文学的理性和人文关怀,特别是逻辑的链条也在断裂。创新和个性的缺失是很大的危害,模仿之作多了,这个作家与那个作家之间缺少足够的差异,走得有点近,“面孔”差不多,疑似“近亲”。对孩子微妙心灵的把握是重要的,对人性的普遍认识更重要,要有艺术的功力,才能描摹出孩子的心灵深处,不隔膜,惟妙惟肖地将他们以及绝不简单的心,独特而艺术地描摹出来,不仅让他们会心一笑,还能帮助他们认识艺术,辨别世界,确立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