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4日16:49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次
从左至右为云也退、于是、小白
5月6日下午两点,作家小白、于是、云也退做客第176期思南读书会,嘉宾们围绕《地下铁道》这部同时斩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品展开精彩对谈,从小说的主题、现实意义、人物塑造等方面对这一作品进行细致解读。读书会现场播放的一段小说摘录,带领读者提前走进了作者科尔森·怀特黑德笔下的作品世界。
主题探讨:苦难与逃亡
科尔森·怀特黑德花费16年构思的《地下铁道》,讲述的是黑奴少女科拉逃亡的故事,小说阐释的内容和主题思想直抵人心。
云也退对这部作品体会最深的两点分别是小说蕴含的苦难意识以及关于苦难的记忆和历史资料。这两点能够让人产生情感反映,下意识地找到一些反例。他说:“当我们仅仅从历史书或者从一个印象里抽取关于这个裁判所的记忆的时候,或者对它评价的时候,我们就会说那就是一段历史而已,已经过去。文学的价值能够重新激活我们的感受力。”
云也退认为小说的作用在于把过去的经验重新地鲜活起来,他谈及书中黑人女孩科拉的经历并分析了其经历中暗含的多面性。对科拉这一主人公的定位,云也退有着自己的理解,“科拉一直是一个旁观者,她是一个习惯于消失的人,是一个习惯于在人群之外生活的人。”云也退对这部作品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单单从第一章的感觉来说,我觉得这本小说已经非常丰富了,因为它呈现黑奴生活的全貌已经超出了黑奴生活的范围。”
云也退
小白分享了不同的阅读感受,他更加认同美国评论家的观点,认为这是一部“流浪儿小说”。“我觉得它更像一部奥德赛,书写一个黑人逃离或者回家的过程,它实际上是一个史实体、神话体的小说,可以说主人公是一个走出非洲的黑人女孩,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寻找自己家园的小说。”作品用冷静、陈述的语气描述了残暴的事情,并且具有内在节奏感,小白建议可以从神话角度看待这部作品,从而获得阅读的愉悦感。
当代意义:自由与反神话
在讲述自己的阅读体会前,于是向读者解释了《地下铁道》的隐喻意义,“‘地下铁道’是比喻性的称呼,是当年的废奴主义者还有帮助黑奴逃离种植园的这些人,他们所在的一个秘密的组织,它是一个地下秘密组织,而不是真的在地下有这样一条铁道。”因此《地下铁道》从比喻的历史现实写成了一个史实结构的传奇。于是用“历史叠加”来概括小说的叙述角度,她解释道“把以后的都拉到叙述的这条线索当中,就是所谓的历史叠加。”
阅读《地下铁道》,于是感觉“仿佛在看美剧”。在她眼里,这部作品与美剧《行尸走肉》的风格十分相似,“像《行尸走肉》的美剧,每个段落分得很清楚,科尔森·怀特黑德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是有意识地用这样一种结构。同时也像《行尸走肉》美剧当中所展现的所有的主人公要存活下去,但是他们不知道最后的希望在哪里,当全世界是僵尸你不知道所谓的希望到底在哪里。”
于是列举了书中的主人公科拉的出逃过程,同时思考了其出逃的意义所在。她从更深的层面即历史的角度来解析小说,可以发现这部作品与以往的黑奴出逃小说有所不同,“在黑奴文学中,从来没有一个人把自由这个目标当做一个真正的主题来探讨,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小白
小白强调,作品采用了一个当代的神话叙事方式书写故事,作者在小说里不断地提到种植园的语言。“他们的语言就是种植园的语言,所以没有文字,没有文化,又没有统一的语言,实际上有点像当代美国黑人社群的前世,它重构了一个美国社会、美国黑人社群到美国整个社会的神话。”小白补充,“这个神话某种意义上是反对有关美国梦的神话。美国何以成为现在这样一个大熔炉?实际上是一个反神话,因此它具有了当代意义。”
塑造人物:笔调克制
从小说人物设定来看,《地下铁道》与以往的美国小说有很大区别。以往的美国小说大多设置小人物为英雄人物,他们具有主角光环,而本书主人公科拉与他们恰恰相反。
于是讲道:“主人公科拉没有任何主角光环,你甚至觉得她很弱,她从一开始虽然拿着一个斧头,她有反抗的意愿,但是她出逃的时候不知道路在哪里,她一路上都是靠别人给的帮助来存活的。”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的配角形象,于是进一步分析,“这些小章节设置得非常聪明,在每个主章节之后会加一个小小的篇章,这个篇章其实就好像电影剧本当中的人物描写大纲,他会把这个故事当中帮助过科拉或者是要去抓科拉的这些配角的人物专门列一章。”
于是
在云也退看来,作者在书中塑造人物时能够非常克制地让人物存在于各自的角色里面,并且没有逾越边界,尤其是19世纪人在认识方面的边界。小白则提到,“作者似乎赋予主人公一个观察者的视角,所以她在各个地方看到很多不同的人,他们的行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文化通过这个来构建统一性,这个小说最值得看的地方就是每到一处观察到的这些人,所有人的细节都充满了各种隐喻,比如人性的各种复杂性,在内容书写上非常丰富。”
许多黑人作家在文体上、语言上做了很多努力,把自己对于这个种族的想法、思考通过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觉得《地下铁道》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它的文学性很高,把那么复杂的一段历史,在这么一个体量的小说当中体现出来,是一种非常克制的笔调,我觉得克制到了他内心的冲击力其实并没有像莫里森小说那么强。”同为小说家的小白则非常敬佩作者能够用陈述句方式写作,认为作家的叙事力度和密度能力非常强大。
现场读者
思南读书会NO.176
现场:王若虚
撰稿:李祝萍
摄影:隋 文
编辑:黄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