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文学信息

哈罗德 · 布鲁姆:文学不仅是生活中最好的部分,它本来就是一种生活

2019年04月24日17:16 来源:思南读书 作者:思南读书 点击:次

从左至右为金雯、董伯韬

1973年,43岁的哈罗德·布鲁姆就凭借《影响的焦虑》奠定了文坛批评大家的地位。时隔近四十年,布鲁姆又以“收山之作”的心态写下《影响的剖析》,并于2011年出版,如今他仍然笔耕不辍。在这本可称之为心灵自传的文学批评著作中,他如是写道:“对我而言,文学不仅是生活中最好的部分,它本来就是一种生活,而生活也没有任何其他形态。”

7月29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教授、译者金雯与出版人、译者董伯韬应邀做客第194期思南读书会。与现场读者们一同分享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渊博、独特、充满争议的思想。

学术界的反叛者

《影响的剖析》译者金雯在提到布鲁姆时,首先将其称为“学术界的反叛者”。布鲁姆与学院派在文学批评上的观点存在众多分歧。在他看来,批评家把自身置于作品和作者之上的行为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里,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把僵化和预设立场作为武器,对经典作家进行解构式的批判。

金雯表示,在学院式的批评下,美通常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作家居高临下的批判。而且这种批判总是有一定套路的,它往往与女性、阶级、种族等词汇联系起来。文学批评变成了一种程式,与原初的审美体验隔开了。

金雯

董伯韬补充道,布鲁姆反对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这些被他称为“憎恨学派”的种种主义,正是如金雯所说,是因为他想把文学从一种僵化的文学批评中拯救出来。与学院派不同,布鲁姆的文学批评观点强调回归到文学本源,回归到审美考量。

同样是在《影响的剖析》中,布鲁姆曾写道:“在我的实践中,文学批评首先是具有文学性的,也就是说是个人化而富有激情的。”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布鲁姆对学院派文学批评的态度了。

董伯韬

重估浪漫主义传统的价值

布鲁姆的著作中始终都在强调的一点是,怎么使文学阐释和审美体验更加紧密。要把文学审美体验从学院派文学批判中拯救出来,他看向了浪漫主义,他要对浪漫主义传统进行重新评价。

金雯老师解释道,布鲁姆的浪漫主义是广义的。他对浪漫主义的理解主要可以分为两点。一是比较常见的,及对所谓绝对的权威中心加以挑战,弘扬个人意志和自由。二是在一个社会秩序急剧波动的环境下,面对意义被不断质疑和消减,仍然坚持对人生、社会、世界意义的探求。这种秉持对于布鲁姆来说就是浪漫主义第二个关键要素。把上述的两点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大致理解布鲁姆广义化的浪漫主义。

我们知道很多批评家们已经习惯于从预设的角度对作品、作家进行分析。而浪漫主义在布鲁姆看来,恰恰可以抵御这种学院派批评。

董伯韬也就此谈及了自己对于布鲁姆偏爱浪漫主义、经典文学的理解。在上帝缺位的时代里,我们在这个空出的位置上供奉的就是经典文学。布鲁姆是在捍卫经典、传递经典。他想让我们用审美唤醒“已经破碎的世界”,审美在他那里可能是一种救赎。

现场读者

布鲁姆眼中的“影响”

金雯谈到,在比较主流的学院批评家看来,文学是在社会语境里面产生的。文学家所回应的是他同时代的一些社会思潮、政治变动。布鲁姆则不这么认为,他更看重的是作品之间的影响。他以诗歌为例,他认为诗人不是去回应他们的社会环境而是在回应之前的诗人。

诗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前辈诗人的影响,他必须要保护自己的创造力。金雯解释道,诗歌实际上是天才和天才之间的传承和较量。诗人考虑的是之前最伟大的诗人,而他们所要克服的,正是对他们产生深刻影响的诗人。

这实际上就又提到了“影响”,这个贯穿布鲁姆批评生涯几十年的核心概念。影响的焦虑是带着爱的竞争,这种竞争不是体现在作者的情感层面上,而是体现在作品之间的对话上。这就是布鲁姆所说的影响的内涵。而影响的焦虑则恰恰正是文学创作的动力。

嘉宾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194

现场:李伟长

撰稿:丁烽烈

摄影:迟 惠

杜湘涛

编辑:黄诗雨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1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