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专题>2017上海国际文学周

镌刻在家书中的时代记忆

2017年08月17日21:57 来源:上海国际文学周 作者:文字 / 戚译心 摄影 点击:次

8月17日下午两点,著名军旅文学作家裘山山带来她的作品《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做客思南公馆,与作家陈村、华师大教授毛尖、文学评论家木叶一起分享镌刻在家书中的时代记忆。

(左起:毛尖 陈春 裘山山 木叶)

木叶评论裘山山的作品气势并不是非常恢弘,更多的是倾心于细节。他说:“裘山山是一个温和的创造者,更是一个深情的创造者。”他笑称裘山山的这本家书是“当代的考古”,是裘山山对自己的成长史,也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呈现。

裘山山直言当初在创作整理这部作品时,本身是有一点犹豫的。在书中她将自己的成长史进行完整的呈现,这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在谈到创作的原因时,她表示对于这些家书的整理是为了感恩父母,感谢陪伴自己一路走过来的人。比起一些广为流传的家书写作,他们书写显得更加得成熟,在其中蕴含了比较多的人生哲理。而在这本家书中,裘山山作为一个不太成熟的青年,书写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成长经历,她说希望自己的成长经历,能给予青年人一些启示。她说,书信正在逐渐消失,而这些家书得以保存下来实则是一种惊喜。

陈村用《家书》中收录的一张照片谈起,表示历史都需要自己去背负。他评价《家书》一书可以作为一个“范本”,裘山山通过将自己青年时期写出来的家书进行的一种呈现,去正视以前发生的所有的事情,去进行一种验视。他说,裘山山家书的这种形式具有示范性的,是一种普通人也能写的,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写出来。

毛尖分享了她在阅读裘山山《家书》时的感受,她说这种家书是非常私人性的,写作目的也是非常明确,是写给自己的父母的。但她补充说,她从中读出的不仅仅是普通人书写的信件,更是反映了年轻共和国儿女的侧影。她用“满屋子的阳光”形容看《家书》时的感受,同她之前看过的家书不同,而是有着自己70年代独有的明媚气质。

裘山山在谈论自己的作品中表示,自己想要展现的并不是在一个封闭环境成长的经历,而是在社会中的成长,她有意将自己和社会、时代联系起来。《家书》这本书不是纯粹的书信,它是有信件原稿的,但是它是把若干书信通过书写其来龙去脉连成了一封大的家书。裘山山说自己的这本《家书》和之前写的非虚构作品时有所不同的是,在其中更多得是呈现自己。毛尖评论这种不粉饰原稿的形式,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她不将其称作是“非虚构”,而是将其定义为裘山山对于自己家庭的报告文学。陈村说这种书写形式是有一定困难和限制的,但他表示诚实地书写一些事情,更加得触动人心。

观众们对台上四位作者提出了自己对于《家书》以及对于那个时代的问题。活动结束后,裘山山进行了《家书》的签售。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23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