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17:01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次
从左至右为曹元勇、莫言、陈思和
2012年12月10日,当中国作家莫言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证书时,不仅现场的观众席,其背后的整个中国文坛都为他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五年后的同一日,莫言做客第216期思南读书会。读书会开始之前,莫言参观了思南书局.概念店,这里正在展出诺奖在思南的小型展览。在读书会现场,这位谦虚地称自己是“靠讲故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分享了对于中国文学传统传承问题的看法。与他对谈的是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上海分社社长曹元勇担任主持人。
虽然这是继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首次在上海面向公众举办对谈活动,但莫言和思南读书会的缘分其实可以追溯至更早。四年前思南文学之家设立之际,就是由莫言亲自题写了“思南文学之家”的门匾,因此,此次读书会也可看作是莫言与思南读书会缘分的再续。
莫言参观思南书局
一场大雪,两位母亲
开场伊始,两位嘉宾回忆起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礼现场令人难忘的点点滴滴。莫言说,当时第一个感觉是“北欧的雪真大”。铺天盖地的茫茫大雪让他感慨,仅仅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就能把人从熟悉的生活环境带到了另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地球环境的多样性令他不禁联想到文学的多样性:“干旱、雪、风雨、雷电都会变成艺术中的元素,作为一个艺术的创造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和创造元素的多样性。艺术和地球一样,倘若地球的温度相同、风景相同,人类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会感觉非常枯燥和没有意思。”
颁奖会那天,恰逢委员会秘书的太太在医院生了一个女儿。在发言之前,莫言特意加了一段话,请他们代我向年轻的母亲问好,向天下的母亲问好。陈思和表示自己非常欣赏这一开场白,“紧接着莫言还讲了自己的母亲,特别是讲了一段我现在还印象很深的话,他说他妈妈去世以后葬在土地上,过了很多年,那片地方要造火车,为了迁坟,他去挖土地,发现母亲尸骨已在大地荡然无存。‘我葬在大地上,像葬在母亲的怀里'。”这一番话便在这两位母亲之间建立了某种关于生命密码的精妙联系,显示了莫言视野的开阔。
莫言
文学传统在民间
正如主持人曹元勇所言,任何一个时代的作家写作,都面临着如何继承自己民族文学传统,如何将文学传统加以有效转换、利用、突破、创新等问题,而莫言的很多作品里面,都体现出了非常鲜明浓烈的,和传统文学紧密的血脉相连。在谈到如何继承文学传统这一问题时,莫言表示,一方面,自己不可避免地受到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这类文字记载下来的文学的熏染,但另一方面,民间的语言、故事、口耳相传的文学传统也给他提供了宝贵的创作资源。甚至和经典文本相较,对他产生了更深的影响。“民间的俗言俚语里面包含着很多语言化石,很多听起来很土的话,如果你写到纸上,就会发现它们非常典雅,这也许就是当年古人们所使用讲述的语言。我自己作为一个个例,这些东西对我的影响比书面(文学)的影响要大。”
曹元勇
陈思和也说,一个作家首先要关注的就是现实生活,他谈到:“真正的作家一定是从生活中产生,从生活的矛盾中产生。现实生活深层次的地方就有中国文化的积淀,就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两人以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为例就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生死疲劳》来源于民间文化,扎根于民间文化,其叙事结构借用的是中国佛教传统中六道轮回的形式,每次轮回转世的动物的原型则来源于莫言经历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主人公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中国上古神话中人定胜天、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也有不谋而合之处,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
陈思和
一部好的小说,内核就是一部剧
除了小说,莫言还进行歌剧和话剧剧本的创作,由其长篇小说改编而来的民族歌剧《檀香刑》已于今年6月在山东省会大剧院歌剧厅首演。莫言直言,《檀香刑》剧本的创作离不开民间戏曲的影响,“对于民间戏曲我非常熟悉,也很有感情,我总认为我应该在某一部小说里面好好利用一下我熟悉的民间戏曲,于是就有了歌剧《檀香刑》。”此外,话剧《我们的荆轲》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檀香刑》不同,这是莫言运用现代视角将“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传奇故事进行的改编,一反过去将荆轲塑造成威风凛凛的正面英雄,而是将其刻画成一个“具有反思精神”、“追求人的境界”的人物,引发观众对当下生活和自身命运的思考。
现场读者
莫言提出,一个小说家应该是一个剧作家,“任何一部好的小说都可以从里面改编出一部好的话剧、好的电影或者一部好的舞剧、歌剧出来。”因此他强调,作为一个小说家,应该多了解一下别的艺术形式,取众家之长。“好的小说应该是可以被朗读的,而且语言富有节奏,为了培养自己语言的节奏感,小说家也应该多像曲艺、戏曲等别的艺术门类学习。”
陈思和高度赞扬了莫言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鲜活和丰满,有股来源于民间文化的生命力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顽强坚韧地存在着,不断地被彰显,被解释。确实,莫言的创作始终是开放的,它面向民间、面向生活、面向灵魂,始终以一种“大悲悯”的姿态,在“民间传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蓬勃生长。
读者观看直播
现场:李伟长
陈 思
撰稿:郭一琦
摄影:隋 文
编辑:黄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