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文学信息

不吃鸡蛋的人:从个人史里看见时代

2019年04月24日16:58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次

从左至右为王苏辛、钱佳楠、周嘉宁、顾湘

3月17日下午,青年作家钱佳楠带着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不吃鸡蛋的人》走进第231期思南读书会,和青年作家周嘉宁和顾湘一起,畅谈小说创作背后的快乐,以及当下年轻人的生活。《不吃鸡蛋的人》的策划编辑、青年作家王苏辛担任本期读书会的主持。

在英语写作中“重生”

钱佳楠现在就读于美国爱荷华作家工作坊,对她而言,目前写作的障碍和幸福都来自于从中文书写到英语书写的转变。钱佳楠以书写上海为读者所知,在用中文创作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带着一种上海的“腔调”。现在运用英语写作便如“孩子般学步”,充满无数的可能。

她提到,“下一部作品可能会用英语写科幻,而这是中文写作所没有做到的”。英语的学习和写作能让她看到更多中西语言与文化的细微差别。但是这种中英文的转变同时也是障碍,当读者群变成了美国人,那么写作是否要迎合西方人的“东方想象”?

钱佳楠

周嘉宁说写作的快乐和日常出门是一样的,就好像虽然她不太爱出门,但是一旦出了门,和外界发生接触,就会体验到无法比拟的快乐。写作的最大障碍在于,一个人的生活总是有局限的,在写作中需要用智力去弥补,但是如何把客观性的知识变成小说中的主观能动性?

周嘉宁

顾湘认为自己是一个会避免和生活发生摩擦的人,这样就无法深入到实际生活中的矛盾中去。所以,在写作中,尤其是创造具体情节时,就难以书写紧张的状态和困境。

顾湘

虚构出一个叙事的话语重现材料

《不吃鸡蛋的人》包括《不吃鸡蛋的人》、《狗头熊》和《乍浦路往事》三篇小说,三部作品有内在的连贯性,都是以上海世纪之交的大转型为背景,书写年轻人的孤独和爱,以此表现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在写作《不吃鸡蛋的人》之前,钱佳楠曾在网上找全国各地工人家庭的孩子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和其中发生的故事。

现场读者

采访对象的父母大多都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新世纪初国企改制过程。随着写作的成熟,她发现所谓“虚构”,是真的要“虚构”出一个叙事的话语重现这些访谈材料,这是她在写作道路上新的体悟和成长。当然,采访的材料不是没有用上,在《乍浦路往事》里,她就用到了一个故事的框架,但是“篡改”了具体的材料,编织了新的故事。

钱佳楠曾被贴上“世情小说作家”的标签,书写上海的世情生活。在这本小说里,钱佳楠想要书写一个爱情故事,有的读者认为故事的男主太过浪漫化了。对此钱佳楠强调,她对爱情的书写是写实的,读者之所以难以产生共鸣,可能是因为判断现实的标准是参考大多数人的状态,而生活中没有遇见的“少年情人”不一定是不现实的。

读者提问

越长大越孤单

王苏辛谈到,很多时候父母的要求和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某种疏离和孤独。在谈到成长时,周嘉宁和顾湘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生活在弄堂或者工人新村,邻居与幼年玩伴营造了一种“社区感”,所以那时并不感到孤独。反而是现在,因为人际关系的淡漠,以及个人的成长和体悟,才体会到真正的孤独。

王苏辛

在朋友眼里,钱佳楠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而她自己其实是被逼无奈的。因为她妈妈是一个很严肃的人,所以她也慢慢变成了一个严肃的人。同时,钱佳楠表示自己是一个有“末日感”的人,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一切想抓住的东西,所以行动力很强。但是因为这样的性格,钱佳楠发现自己无法和生活和谐相处,有一种“老是要跑”的心境。

嘉宾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231

现场:李伟长

   郭 浏

撰稿:王 凯

摄影:迟 惠

编辑:黄诗雨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51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