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文学信息

阿来:语言问题解决好了,很多东西就迎刃而解了

2019年04月24日16:57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次

从左至右为张怡微、阿来、叶开

3月24日下午,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带着他的新书《机村史诗》走进第232期思南读书会现场,对谈青年作家张怡微,由《收获》杂志编辑叶开担任本场活动的主持。三位嘉宾从阿来的新作《机村史诗》谈起,分享他们关于文学创作和少数民族书写的思考。

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

在叶开看来,出身藏族、用汉语写作的阿来能够巧妙调动不同民族的文化,使得自身的创作具有跨文化的特点。

阿来学习汉语起始于小学,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他渐渐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这个语言之中并没有包含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也不知道这种生活经验在新的语言中该如何表达。”直至阅读到翻译文学,始终伴随阿来的这一困惑才逐渐解开。在译作中,阿来格外关注不同民族的文化经验转换成汉语后会如何呈现。阿来认为,翻译就是能把一种经验很成功地转移到另外一个语言当中来,并且这种体验依然被鲜活地保存。

阿来

“语言问题解决好了,很多东西就迎刃而解了”。在自身写作的过程中,语言问题也是阿来最为注重的。阿来提出,纵观从先秦到白话文的汉语演变历程,不断地把不同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汉语言的体系中得以成就了汉语的丰富性,同时也是借助于大量地翻译外来作品,完善了一整套汉语的现代性表达。阿来也补充道,尽管多民族国家会设立官方语言,但不同民族的人在使用这一通用语时并非是简单的、单向的同化,同时也把自身文化中的表达和经验带进这个语言中,对语言的发展有所贡献。

张怡微也谈到,阿来的汉语书写对以汉语作为母语的读者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读《机村史诗》能令人直接地感受到一个降落的世俗化过程,越读到后面越能切身理解,因为书中那些“糟糕的人”好像就是我们本身,这个降落的过程可能正是《机村史诗》所要呈现的面貌。

张怡微

语言的“美”与“趣”

张怡微在对谈中提到了《机村史诗》中开篇非常精彩的一幕:乡村文明开始被外来的开垦者破坏,人们痛哭。可是痛哭并没有用,之后马上要修公路。修公路具有侵入性,但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便捷。这个破坏性的过程不只有人类的双方参与,阿来让大自然里面各种各样的动物,猴子、熊等等都来看这个过程。

这整个过程让她感受到了强大的劳动力量——开垦的、破坏的,里面包含着许多深刻的思想问题。生活在“糟糕的城市文明时代”之中,张怡微读出了阿来对现代人生活的些许微词。这引发了张怡微的思考:是不是只有史诗类宏大的东西才应该进入小说?

叶开

阿来认为,并非史诗性的题材才值得书写,有趣的小东西也可以进入小说。他在写作中尤为看重文学语言的“美”和“趣”,提出文学中也带有一定的游戏性质。小说的深度不是思想,而是情感的深度,是体验的深度。叶开谈到,小说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展开方式。他很欣赏《机村史诗》中的语言表现力,“成熟的语言是激发你的,它不是让你跪拜,而是说这部作品丰富的感受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给我们灵感。”

读者提问

阿来在《机村史诗》中用文学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机村”是否会成为一个可继续拓展的空间呢?他谈到,文学的能力是从基本经验出发,而后构建一个能够超越现实的世界。作家在写作中最重要的是对语言有所追求,在对语言的建构中自然而然产生了诗意,然后对所呈现的对象有进一步的超越。

现场读者

六卷故事组成了《机村史诗》,这一结构也被部分评论家称为“花瓣式”。阿来表示,之所以构想出六卷不尽相同的故事,是因为随着乡村的变迁,不同的时代下大众所关注的焦点也会随之变动,他力图写出最能代表与时代同步的人和事。叶开认为,《机村史诗》中呈现的是开放的结构,不同于强行封闭的结构很难让人进入,阿来呈现的世界是具有“活生生的气息”。

嘉宾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232

现场:王若虚

撰稿:关 玥

改稿:王梦迪

摄影:迟 惠

编辑:黄诗雨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51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