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文学信息

蔡骏:我还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悬疑”

2019年05月14日10:29 来源:未知 作者:上海作家网 点击:次

从左至右为毛尖、蔡骏、吴越

5月4日下午,蔡骏携新书《无尽之夏》来到第296期思南读书会,与作家毛尖、《收获》编辑吴越一同分享自身对青春与成长的理解、对创作转型的思考。

丰沛的水汽与湿润的夏天感

早在2014年,蔡骏在创作《最漫长的那一夜》系列小说时,已经开始构思长篇小说《无尽之夏》。蔡骏选定了1997年作为小说的开端,香港回归与互联网的萌芽赋予了这个年份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地理空间的选择上,故事从上海的中心城区扩展到了远郊的崇明岛。

《无尽之夏》的写作从2017年底持续到2018年初,蔡骏说,“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用全身所有的细胞去感受夏天的炎热与潮湿,回忆20年前的自己,回想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

蔡骏

在毛尖看来,阅读《无尽之夏》,一种夏天气息扑面而来,主人公与世界“短兵相接”,写出了“一代人的成长气氛与心灵气氛”。

“小说的‘水汽’很丰沛,唤起了我对九十年代的回忆,那种湿润的‘夏天感’长久地留在了我阅读后的时间记忆中。”毛尖说。

毛尖

毛尖认为,《无尽之夏》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恐怖小说,不能简单地用“悬疑”或者“恐怖”的标签。不同于悬疑小说中架空的地名,《无尽之夏》具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包括崇明岛、苏州河、七姑娘村,或者黑龙江、新加坡等等。再者,小说紧扣了历史时间,建构了扎实的现实主义感。

“历史的烙印”不是怀旧的表象

小说的“时代感”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历史的烙印,“烙印”不仅是一般意义上怀旧的表象,而且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

蔡骏说,“个体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世界观的塑造是历史造成的,因而写故事不能脱离历史背景。虽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是反过来,一切当代史也都是历史。”

在《无尽之夏》中,蔡骏塑造了一位坚守在崇明岛上的瘸子老头,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始终坚定着自己的理想信念,最终为信仰殉葬。蔡骏谈到,“我们每个人公平地受到了历史的影响,截然不同的命运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不同。”

现场读者

在小说中,蔡骏通过许多细节来突显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的影响。水和海是全球化的载体,小说主人公在横渡长江时,有一个装运着集装箱的货轮从旁边驶过,这里隐含着上海跟世界的连接。

在吴越看来,《无尽之夏》像是蔡骏献给上海的一首时代之歌,包含了我们共处的时代和诸多上海的城市细节。

吴越

毛尖谈到,小说的尾声部分“照亮”了整部小说,结语之前的情节就像处于巨大的黑影之中。她设想,如果将小说翻拍成一部电影,结语部分可以作为电影的主体,闪回主人公们的青春故事。

“小说中人物的命运都折射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在每一个人物身上,我们能辨认出自己的身影。”

“悬疑”作为一种叙述方式

蔡骏谈到,悬疑既是一种类型,同时也是一种叙述方式,可以存在于任何小说中,包括严肃文学。以现实主义小说为例,真实的生活永远比小说家的想象更精彩,因此以现实为基础,必须加以虚构。

蔡骏说,“虚构的力量需要借助悬疑的表达,魔幻与现实结合会让作品更加独特。”

读者提问

吴越表示,从蔡骏的创作谈和以前的文章来看,他对经典文学非常熟悉,他的来路和养分一直扎根于经典文学。所以,《无尽之夏》发表于《收获》,“对于蔡骏来说,可能是转型;对于严肃文学来说,这是一次拓宽。”

嘉宾为读者签名

蔡骏谈到,日本的推理小说已经非常成熟,但照搬模式并不可行。在类型小说的领域中,依然有很多空间能够拓展。

他说,“我还在慢慢地寻找更加合适的表达方式。目前正在写的作品加强了现实性与文学性,但是悬疑的元素依然会存在。”

思南读书会NO.296

现场:李伟长

撰稿:关 玥

改稿:陈 思

摄影:隋 文

编辑:江心语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78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