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4日11:45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施晨露 点击: 次
“我与网络发生的都是失败的经验。”昨天下午,在市作协主管、主办的华语文学网上线仪式上,作家们就“传统文学的网络化生存”展开探讨,余华的开场白引起一片笑声。余华回忆,几年前他曾把自己的长篇小说 《活着》、《兄弟》授权给中国移动数字阅读,“一年下来结算版权分成几千块,没人看。我去手机上看了看,发现作品被分在‘都市言情’栏目下,《兄弟》还勉强是个小城镇的故事,《活着》就差太远了。但浏览所有栏目后才发现,归到这个栏目下已经最沾边了。归根结底,网站上没有适合我这样作者的栏目。”
余华的经历在作家中不是个例,“触网”较多的陈村认为,华语文学网的上线对于当下文学网站是种补充,“商业网站要卖钱,按字数算,又臭又长就成了最受欢迎的。谈论网络文学‘注水’,这是原因之一。诗歌、散文、杂文这样的体裁很难在网上看到。有这样一个网站,让传统作家的优秀作品集体上网,是好事。”市作协党组书记汪澜认为,着眼于当代经典文学作品推广传播的华语文学网,是传统文学界顺应当今文学写作、出版、传播及阅读方式的变化,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拓展文学生存发展空间,试水传统文学网络传播的重要举措,也是主流文学依托自身资源、人才、内容优势,主动参与当前网络文学内容建设和生态改善的积极尝试。上线之际,华语文学网的“三把火”便是推出面向大中学生的 “暑期经典阅读推介”、“海外暨台港华文作家经典读本”、“收获作品”等栏目。
《江南》杂志主编袁敏评价华语文学网的上线“温暖、振奋”,“在互联网、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传统文学的边缘化是不争的现实,大多数纸质文本dota2雷电竞 发行量急剧下降。”她说,授权华语文学网进行刊物内容传播出于一份信任,“上海历来是文学重镇,市作协旗下《收获》、《上海文学》、《萌芽》等杂志无疑是标杆。”《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说,这几年《收获》通过微博、微信、淘宝、亚马逊等渠道积极“触网”,但杂志自身力量毕竟有限,“有读者建议我们办青春版,集纳更多年轻作者。我们也看到有的杂志从双月刊改成月刊后,发行量不升反降。我们不敢轻易扩大纸质版面,华语文学网具备数字出版资质,这就是我们的网上家园,可以做很多尝试,如青春版的电子刊等,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关系不是那样疏远的。”
“《繁花》算不算网络文学?”青年评论家黄平抛出这个有趣问题,从发表平台来看,起初在弄堂网连载的《繁花》自然是网络文学,但它又与网络文学以类型文学、通俗文学为主流的特征不同。金宇澄总结,他写《繁花》的过程是传统作家写作草稿状态的公开化,是一种有热度的写作,“每天有人评论就让写作者形成 ‘为读者上菜’的心理。”在华语文学网上,读者将看到《繁花》在弄堂网连载时的原始版本。金宇澄认为,当下写作正处于一种江海交汇口,“纯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分野并非固定化的,会合流、会交融。”余华也同意,互动的写作过程会对作家创作产生帮助,传统作家可以借鉴,“网络文学的概念会模糊,未来可能是印刷文学和数字文学的区分,作家的作品会同时有纸质和数字两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