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0日14:49 来源:劳动报 作者:唐一泓 点击:次
“我和浦东的缘分特别大。” 1976年10月出生于上海的作家滕肖澜,生来就与浦东有着不解之缘:生在浦东、长在浦东、工作在浦东,结婚后房子买在浦东,每次搬家都在浦东这个圈子里打转。也许既是巧合,也是注定,滕肖澜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也都定位在了上海浦东。她说自己下笔时“小心翼翼、珍而重之”,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座城市,而更是一个信念、一份希望、一种精神。”
写百姓:浦东人展现时代变迁
在滕肖澜眼中,浦东之于上海的意义,就像上海之于全中国。“对于整个中国来说,上海有一些中西合璧的感觉。浦东对于上海来说,似乎它的表面看起来也并不那么上海,尤其和黄浦区、虹口区比起来,少了那么点老上海的韵味。记得自己小时候,大家如果要从浦东到浦西去,不会说我要去浦西,而是说我要去上海。”滕肖澜笑道,“现在就完全不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了。我一直相信这个全新的区域,会是一片非常有潜力的热土。”
对于许多作者来说,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自己笔下的人物,也或多或少有着周围人的影子,滕肖澜也不例外。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城里的月光》,就是以上海浦东人的生活为故事原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直到作品完成时的2008年。“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要写浦东从开发开放以来,15年到20年间的变化。”
进入上海市作协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之前,滕肖澜供职于上海浦东机场,做二休二的工作经历,也给了她很大的创作空间。数年后,她把这段有意思的工作经历写进了小说《乘风》当中。这部轻松风趣的都市职场小说,首次聚焦民用机场这一略带神秘色彩的职场,带着读者游历了机场的各个部门,以及作为乘客时不曾抵达的陌生角落。
写金融:蹲点体验陆家嘴三个月
除了写上海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滚滚红尘中的饮食男女、世俗生活之下的暗流涌动,滕肖澜还将视野望向了这座城市的更深处。她的《城中之城》,正是一部以上海陆家嘴金融行业为主角的小说,作为大都会的金融中心,“城中之城”的称号名副其实。
不过,想要将行业现实与文学视野完美结合,揭开人们习以为常的面纱,透视行业内部的运行机制,探寻职场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展现时代社会的一个横切面并非易事。“我想试一下,因为我觉得如果要写上海写浦东,金融是跳不过去的命题。”滕肖澜说自己想看看能挖掘出什么新的灵感,“为了写这部小说,我做的准备工作,也是目前所有小说中最充分也是最多的。”
动笔之前,滕肖澜去了浦东相关金融机构的不同岗位,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蹲点,前台、信贷、财务、国际结算、审计……“听他们聊,跟他们同进同出,尽可能地把自己融入到他们的环境里面,去体验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滕肖澜说,自己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首先是在语境上没有明显的硬伤,其次是将故事放到第二位,笔墨着重于这些年来在这个大背景之下金融人的精神世界。“不管他们遭遇的事情是怎么样的,他们之前是什么想法,最后他们还是会选择一条不忘初心、至少是对得起自己的那条路去走。”
写房子:落点还是在浦东
写上海,自然绕不开的还有“房子”,这几乎是近十几年来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个词。“错过或是侥幸,生出无数的悲欢离合。它已经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一套房子的概念,而更像是一双命运的手,重新洗牌,把贫富阶层重组。可以说,房子牵动着无数老百姓的心,另外,多少也撼动了这一代上海人的价值观。”滕肖澜的新作《心居》也由此而生。
《心居》以“房子”作为切入点,探索人性和世情变化。这是一部反映当下上海普通百姓生存状态的小说,背景是上海某中档小区,从一个大家庭买房卖房说起,衍生至各个层面,全面展示百姓的生活,以及大环境对个人际遇的影响。
也许既是巧合,也是注定,《心居》中的故事,仍然定位在了上海浦东。“对于作者来说,有时候是一个写作习惯,它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你想改变也改变不了。”滕肖澜将她与浦东的感情,都写进了作品之中。“我是一路以来都是个浦东人,所以真心希望也相信我们浦东会越来越好,然后会成为一片了不起的土地,也祝福这片土地上所有的人。”
滕肖澜说自己下笔时“小心翼翼、珍而重之”,她希望自己笔下的浦东和上海,是真实的、感性的、值得尊敬的。“这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信念、一份希望、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