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文学信息

时隔200多天,思南读书会重启

2020年10月19日11:04 来源:上海观察 作者:施晨露 点击:次

自2014年2月15日举办第一期活动以来,思南读书会6年多来迎来1200多位学者、作家、出版人,累计近5万人次走进“思南文学之家”。然而,今年春节前1月18日那场读书会后,每周六风雨无阻的阅读之约暂停了将近9个月、200多天。

国庆长假第三天,又逢周六,思南读书会重启。排队、测温、验证预约信息,一切有条不紊。走进“思南文学之家”,思南读书会的老读者、新读者都感到惊喜:“这里更像家了!”

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家?背景墙一排木质书架,凸显了读书会的气质;中央大屏幕换成了凹屏,更适合同样在这里举办的“思南赏艺会”的艺术呈现。读书会开场前,两位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率先带来一段鼓舞人心的鼓乐表演。墙面“穿”上了“绿墙裙”,如同一户上海人家温暖的客厅。

“在一片法国梧桐掩映下的思南公馆里,这个‘家’连接作家与读者,连接深厚的文学阅读传统,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对上海这座城市给予作家、读者、出版人的环境印象深刻。”作家、思南读书会总策划人孙甘露说。

“有温度的人民城市”是重启后的第338期思南读书会主题,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上海日报建筑专栏作家乔争月围绕《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畅谈城市与建筑、文化的关系。这本诞生于疫情期间的新书,见证了上海众多学者、作家、媒体人、出版人以“云端”工作的新方式,为这座城市写下新的故事。

“读建筑就像读书一般,一旦有感情,能产生互动,就会越读越有滋味。”伍江说,上海书展期间推出的这本新书引发的轰动与关注,令他颇有些意外,同时也说明了这座城市正在形成的共识:建筑是值得阅读的。

“下一个问题是,建筑怎么读?什么是好的建筑?”在伍江看来,城市建筑一旦被塑造出来,就是有生命的。“生命体的特征在于有个性,正如一个人的魅力是其个性的部分,一座城市、一座建筑也是如此。个性来自先天的遗传,更来自于后天的阅历造就的脾性。因此建筑被称为石头的史书。”

“上海不只是一座近代城市,但上海的确保留了非常完整的近代建筑风格,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出了上海建筑的丰富性。”李天纲说,多年来上海建筑保护形成了有共识的三句话,其一是保护文脉,上海是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城市;其二是永不拓宽的马路,留下的是人性化的尺度;其三就是建筑可阅读。“可惜的是,部分城市就像‘一张图纸’设计的,欠缺的是对城市的想象与热爱。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信念,城市值得建得更好。”

“阅读建筑也是阅读人类自身。”伍江说,建筑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景和舞台,记载着人类的生活、情感,建筑的故事一定与人的故事有关。因此,欣赏一座建筑时,会产生感情和互动。建筑的故事不是今天、昨天积累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某种程度上,阅读建筑、阅读城市,也是阅读历史。“建筑是所有人类建造物中最大的,没有其他人造产品比城市更庞大、比城市的投入更多。城市与建筑是无法拒绝的人类艺术品,因此,我们造房子不仅用来住,还要满足精神需求,这使得建筑阅读、城市阅读变得复杂。”以“思南文学之家”为例,凡来过这里的人都会留下记忆,镌刻在这个空间中。这些人类活动的痕迹叠加在一起造就了建筑的可阅读性,也让建筑产生的故事永远持续下去。

“城市阅读的跨度,无穷无尽,余味无穷。”伍江说,城市建筑构成了完整的城市记忆,值得展示的不只是最漂亮的建筑,也包括不太漂亮的。“过去是无法回避的,一旦我们失去这些漂亮或不太漂亮的建筑,城市记忆就大打折扣。”

谈到近期开放的南京路东拓工程,伍江认为,“东拓”是为了提供更人性化的城市生活与空间。“城市生活不是越快越好,应该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城市的街道上漫步。一座好的城市是开放的、便利的,让人有尊严地生存,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感。”

“城市的发展或许不在于不断新建,而是留下不断修补的空间。”李天纲说。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301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