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3日14:05 来源:文汇报 作者:许旸 点击:次
“本来我对平民女校并没有太形象的认识,读了《巾帼的黎明》,追求解放的革命女性形象愈发鲜活;看完《上海早晨》,上海大学这一革命熔炉的前世今生跃然纸上……上海是一座活的近代史的矿区,对这座精神富矿的挖掘与传递,需要写作者的格局、视野和专业性,这批作品体现了沪上文学生力军的青春活力与不衰后劲。”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如是感慨。气温骤降的11月22日,建党百年系列研讨会之“红色起点”创作研讨会现场,暖流涌动,京沪两地评论家在上海市作协围谈这座红色之城的“文学初心”,助推上海红色题材创作的进一步深入和提升。
作为党的诞生地,上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如何挖掘整理光荣城市的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主题出版的鲜活来源、“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读本?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和支持下,上海文学界、出版界自2016年联手启动“重大主题创作系列出版计划”,“红色起点”“红色足迹”等革命遗址故事创作项目陆续出版,其中,“红色起点”系列丛书第一季六部今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包括程小莹《白纸红字》、吴海勇《起来——〈风云儿女〉电影摄制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历程纪实》、杨绣丽《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王萌萌《铿锵序曲——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吴越《上海早晨——记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1922-1927)》、陈晨《新渔阳里六号——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起点》,共计50余万字,该系列入选近日发布的上海市“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第二季创作正在打磨中,将扩展延伸到党的光辉奋斗历程的其他阶段,预计明年7月前面世。
研讨会现场,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阎晶明谈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个特殊节点,文学界有责任做出梳理和记录,发出属于文学的声音。沪上作家回到“起点”、书写“起点”,意义重大。从中共领导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机构、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党在上海成立的第一个团组织,到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文学组织、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等,上海众多“第一”亟待挖掘书写,而“红色起点”系列作品可以说是“目前成系列成规模的阶段性成果”,“我要把这六本书都带到北京,仔细读完。”
跳出概念化书写,让革命者形象引发当下共鸣
“以前我曾没日没夜看《星火燎原》《红旗飘飘》,但有一段时间优秀的红色题材写作凤毛麟角、或是浮光掠影。红色写作的传统会不会中断了?”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坦言,这些担心“如今想来多余了”,这套“红色起点”系列丛书集结了沪上一批中青年作家,真实再现中国共产党创立之路,丛书中既有聚焦某个革命组织或机构在时代大潮中的英勇前行,也有围绕热血革命者的群像描摹。
比如,《上海早晨》围绕五卅运动策源地——上海大学的历史,描述了这座“红色学府”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在中国革命开端年代的起起伏伏,“上海大学师生在五卅运动中谱写了悲壮序曲,定格了革命轨迹迸发出的光芒,留下了‘北有五四运动之北大,南有五卅运动之上大’的热血记忆。”毛时安评价,当历史呼啸而过,大学的精神与精神遗产是怎样长存的,这需要作者的笔力,不能用滥情抒情动摇历史的庄重,“作品写出理想与青春特有的色彩,但火花爆发的力度还可以再强一些。”
“当下非虚构写作很热,但红色题材的挑战在于,历史并非就摆在那里等着写作者,而是需要作家综合运用多维度材料,无限逼近历史真相。”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岗以《起来》为例谈到,作者没有单线叙述义勇军进行曲是怎么诞生的,而是将国歌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从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写到左翼电影与上海文艺界的关联,视野开阔。“如果说国歌是一朵绚丽的花朵,读者不光看到花,也明白开花的这棵树如何长出来,以及树木所扎根的土壤又是怎样的。”他认为,只有跳出概念化、理念化的套路书写,携带着历史丰富复杂信息的红色写作,才能真正打动当下读者。
眼下,沪上陆续推出多出革命题材剧目,在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看来,红色书写成为热点的同时,也对创作者不落窠臼、保持自觉性提出了更大挑战。他认为,《白纸红字》体现了作者常年的笔耕积淀,以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文学组织“左联”为主题,对文坛人物进行了生动的群像式呈现,“海派作家相对侧重人物内心的情绪涌动,对激烈冲突的着墨不多,与以往的革命书写有所区别。”他建议,群像之外,或可对个体的塑造再强化些。
“这一系列作品以整体面貌呈现,是上海文学界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特色礼物。主题创作项目成果背后,形成了一支有热情和激情的创作队伍。”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说,“红色起点”作为上海红色主题文学创作的重要品牌,开拓了沪上革命题材的创作视野和领域。
逼近历史真相的路上,真实性与文学性如何平衡
写作过程中,作家们不仅整理、学习、研究相关资料,也实地走访史实发生地,广泛接触各方面专业人士,努力还原革命先辈艰难探索、浴血战斗的历史过程。恰如《文艺报》总编辑、评论家梁鸿鹰所说,这六部作品没有直接写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但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上海这座红色城市的渊源与根脉。在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副主任李晓东看来,“红色起点”系列揭示了上海作为“红色起点”不光指党的诞生地,而是在教育、文化、工人运动等方方面面形成系统工程,“在组织架构、思想基础、人才队伍等各个层面,红色基因已在上海这座城市全面渗透。”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吴海勇创作了《起来》,正在写《中共中央在上海》《伟大纪念日》(暂定名)等相关作品。长期“泡”在党史资料里,他仍孜孜勘探,“要看到普通读者看不到的历史深处,才能让作品具有生命力。”从聂耳、田汉、司徒慧敏等相关人物事迹展开描写,《起来》巧妙地将人物线与拍摄前后内容进行串连,大量引用日记、报刊、档案、回忆文章、传记等史料,力求最大限度地客观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反映出当时背景下上海左翼文艺工作者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热血与决心。
无论是《铿锵序曲》,还是《新渔阳里六号》,无不几易其稿,写作难点不仅在于史料的爬梳搜集,也考验作家以何种形式来写作处理资料,这意味着要在消化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严谨加工,如何平衡好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关系、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总体把握、如何对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和艺术加工等,都对作者提出挑战。
业内建议,推进红色题材文学创作,需要拓宽视野,加强系统性、连贯性,不仅要写起点、写早期的足迹,也要写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光辉,特别要新时代的业绩。上海的红色题材文学创作,要始终与上海在我国红色历史中的地位相匹配。有关创作有待全面深入地展开,新的优秀成果要能够持续不断地产生并向其他艺术门类成功转化。
“关于女性解放的话题,从革命题材切入是有新意的角度,具有其学术价值。”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以《巾帼的黎明》为例说,这部讲述平民女校的作品可读性颇强,抓住了中国妇女运动起源性的根本特点,对海外读者和学术界也有吸引力,“如果翻译成外语出版,或延伸到纪录片等艺术样式,都会进一步扩大红色故事母本的影响力与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