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2日11:27 来源:文学报 作者:张滢莹 点击:次
6月25日,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的上海文学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上,热烈的掌声不时响起。“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祥地,也是党领导的文学事业的重要起源地,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学传统。我们为此而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也倍感赓续、传承的使命与职责。”上海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的话语,也是在场多位作家代表的心声。四位党龄达到50年的作协代表邬森梅、沈辉、张斤夫、陈贤迪在会上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多位老中青作家代表则各抒心声,以热诚言辞回顾党的领导下自己所走过的创作历程。
以艾明之的《火种》、吴强的《红日》、茹志鹃的《百合花》、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和宗福先的《于无声处》为例,作家孙颙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几代作家对于红色经典书写孜孜不倦的追求。“上海文学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过的百年历史是非常丰富的,其中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历史的内容十分厚实,这让我们在追念前辈作家时,思绪万千。”孙颙表示,“上海作家在五彩缤纷的创作当中坚持把红色经典书写作为自己追求的一个大类、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一种革命的精神值得我们不断发扬光大。”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作家孙甘露在回顾梳理时表示,这些作品,都是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文艺工作者呼应时代的要求以及党对文艺工作的要求不断展开的创作,反映了我们国家近百年来巨大的社会历史变迁。“比如宗福先老师的《于无声处》,就是在时代中作家对于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要求的呼应,深刻反映了时代精神的需求,同时在文艺创作的形式上也和时代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呼应。”
《收获》2021年长篇小说夏卷中,人们惊喜地读到了来自作家王小鹰的新作《纪念碑》。以这部酝酿了20年的作品,王小鹰尝试打捞沉寂许久的记忆,还原她母亲那一辈新四军女战士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采访和资料收集的过程漫长而令人动容,王小鹰至今记得其中一位老人对她说的话:我知道我们当时的生活是有价值的,以后谁来歌颂,有没有名字写在纪念碑上都不重要。写这部作品,王小鹰是为了告慰前人,“我想跟许许多多我父母辈的人、想跟那些为了我们的祖国和如今的幸福生活献出了他们一生的前辈说,如今盛世,如你所愿。”
无论是对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书写,还是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刻写,“理想”一词始终闪耀着璀璨光芒。在作家滕肖澜的写作中,无论是《乘风》,还是《城中之城》,所写的都是年轻人在挫折中成长、在挣扎中升华的经历,主人公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内心存大爱,为了理想和大局默默奉献,《心居》中则写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和身处其中的人们心中的善意。以自律和努力奋斗,她笔下的人物都在磨砺中不断成长。“人人心中有梦,文学作品便是要写出人们心之所往,梦之所愿。”在她看来,身处上海的文学工作者肩负着为城市书写的天然使命——写上海,讲好上海故事,“写作是一场持久战,自己跟自己较劲,每一部作品都是在拼那口气能憋得有多长——上海很大,写作很长。”
在浙江宁海乡村生活了两年半,了解当地干部群众共同进行的“权力清单”制度后,作家简平写就《权力清单:三十六条》,帮助当地将这项工作总结、提炼、上升成为可以复制和推广的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理想样本。而后,无论是《和平方舟的孩子》还是“红色足迹”的书写,简平从不是单纯书写者的身份,从写作现场,抵达生活深处,他践行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也因此获得了2020年度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称号。“‘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学创作者提出的要求,也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践行,只有以一份热诚、热情、热心,成为人民群众火热的创造性生活的参与者、实践者,才能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讴歌人民,讴歌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大地。”
上海是一座革命历史资源的富矿,如何以纪实文学的形式予以深度挖掘和立体呈现,是摆在上海作家面前的重要课题。由上海市作协策划的“红色起点”主题创作项目第一季六部作品取得了强烈反响,目前第二季的作品已经陆续进入编辑出版阶段,加上即将推出第三辑、共收入200多个革命遗址故事的“红色足迹——党的诞生地·上海革命遗址系列故事”创作项目,形成了作家们以笔墨和情怀共同写就的答卷。座谈会现场的多位作家参与了这两个项目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被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再度震撼,这段经验也成为他们在文学思考上的自我更新与精神洗礼。
早期写工厂生活、上海城市生活,近年来以《白纸红字》和《张文宏医生》转向非虚构创作的作家程小莹不仅将自己的写作视作一次跨越,更是一次从党的百年征程奋斗中汲取理想的力量、正义的力量,血与火的锤炼经历。写左联往事,对程小莹来说是写作,也是一次铭记,“从虚构写作到非虚构写作打开了新的历史思考视野和城市文学的叙事空间。”他说,“更多人的故事不断的告诉我们发生在上海的中国革命故事与上海的城市生活,城市文化的历史底蕴日积月累足以让我们用文学叙事把这个城市一些珍贵的有时代感的东西用文字保存下来。”
参与了第一季和第二季“红色起点”创作的作家王萌萌则在写作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家国情怀”的力量,并意识到这种情怀,也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铿锵序曲——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她结合了大量史实和细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开展工人运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艰苦征程和伟大牺牲。在收到年轻学子深感共鸣的感受和读者发自内心的真诚回馈后,王萌萌更意识到作品的价值所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王萌萌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如今作为长期生活、工作在上海的青年写作者,我们如何去书写这一百年的故事,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一百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直接关系着我们将如何去迎接和创造未来。”
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叶辛还回顾了关于作品《巨澜》的一段记忆,上海网络作协主席、作家血红则谈及网络书写与时代的深度结合。从各自创作出发,作家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创作道路上砥砺前行。
在以组织化的手段推动红色题材的创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上海市作协也通过并通过朗诵会、各种文学服务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推动向影视等艺术样式的转化,整合资源,形成红色文化传播的热潮。26日下午,跨越世纪的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诗歌朗诵会就将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于近期启动的龙华革命烈士系列文学创作和新时代都市题材文学创作两大项目,也已形成一批创作选题并投入实际创作。
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进现实题材等重点文学创作,着力培养各方面的文学优秀人才,进一步夯实老中青作家梯队实力的同时,上海市作协也在推进文学公共服务、建设文学活动平台、增厚城市文学氛围、拓展文学内外交流和团结凝聚新文学群体等方面,丰富了上海文学事业发展的内涵。王伟表示,未来将在更为宽广的视野中审视上海文学实力的建设和整合,有力地为彰显上海的“神韵魅力”提供坚实的支撑。在庆祝建党百年的重要节点,回眸党的历史,回眸文学事业靠着党的指引走过的历程,既要达至“明理”“增信”“崇德”,又必须实践“力行”,“进一步明确新时代赋予文学的新遵循、新任务,自觉地让脚步踏准向着又一个百年目标迈进的鼓点,体现出推进文学事业持续繁荣发展的新担当、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