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海上繁花》:再现沉船往事

2024年12月11日11:08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从左至右为金理、杨怡芬、方岩

撰稿:鲁法浩

9月9日下午,小说家杨怡芬携长篇小说《海上繁花》与青年评论家、思南文学副主编方岩做客思南读书会427期,与读者分享八十年前“里斯本丸”号的沉船故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担任主持。

像带鱼一样古老而新鲜

1942年10月,日本军队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国军队发射的鱼雷击沉。中国渔民不顾自身安危,划小船救起384名英军战俘。杨怡芬的新作《海上繁花》便是以此真实的沉船事件为基点,呈现了中英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深厚情谊,展现了中英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坚定决心。

杨怡芬

问及创作缘起,杨怡芬回应,第一次在报纸看到这个故事后,她非常感动,“就像金理老师刚刚提到的照片中的带鱼,银光闪闪,古老而新鲜。“她不断反问自己,如果设身处地,能够去救人吗?她想厘清渔民勇敢营救战俘的原因,还有战俘被救后,渔民如何隐藏他们再送到重庆。“所以,是感动和强烈的好奇心引发了我巨大的热情,便开始写作。”杨怡芬说。

金理认为,书中细节描写十分到位,让读者对人性有全新的认识。比如渔民驾船去拯救英国战俘时,一个战俘发出疑问,换作自己,他会来救吗?渔民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冒着巨大的风险救素不相识的外国人?后来,小说中的翻译说到这样一句话,在渔民眼里,只要是在海里行将覆灭的一个生命,自己便有责任去营救。

金理

此外,细节不仅让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还增加了可信度。比如,书中详细讲述了岛上的西医如何救治发烧的人,以及被救的英国人如何将路费汇给东极岛上的救命恩人。金理说:“作者做了大量案头工作,一笔一笔落实到小说当中去,为小说落实‘物资’。”

限知视角下的传统故事

谈到阅读感受,方岩讲述了印象深刻的两点,一是战争对人性的改变。比如条约规定运送战俘的船要悬挂红十字的标志,但是日本人为了给敌方设置陷阱,故意不悬挂。

二是故事的层层堆叠。作者在故事中不断去挖掘史料,重建历史与当下的关系,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小说中不断用人物视角去置换,‘换作是我,我会不会去救人’,体现出对普世人心重新的反检,由己及人,换位思考。

方岩

方岩说:“站在今天来看,历史问题很复杂。但重新反思并不是单向的,从历史角度理清线索,其实更有利于今天进一步思考自身处境。”

杨怡芬回应,她希望通过这本书告诉世界,中国也是二战中的重要一环。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面对世界的态度始终是友好、接纳、和仁慈的。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同时也是一个勇敢而不狭隘的民族。

现场读者

她说:“虽然这是个传统故事,但我是用现代的限知视角来讲述,即人物只说他们知道的事情,只看到他们眼前窄窄的一片,就好像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手电筒,在暗夜里走路,只照亮眼前的地方。小说里每个人物,他们得到的信息、说出的话都限于他们的认知。”

漫长而匀速的写作

金理谈到,小说有两条脉络,一条是中日男女青年的甜蜜恋爱,另一条是“里斯本丸”的沉船事件。他向两位嘉宾提出,为什么会设计这两条故事线索?

现场读者

作为读者,方岩谈到,一方面,当历史事件涉及众多无辜生命时,如果平铺直叙,难以把握叙述语调和价值观,“一不小心就把历史事件写成猎奇,用猎奇塑造作家自我的道德感和崇高感,容易陷入道德陷阱。”另一方面,中日男女青年的恋爱表面是一个爱情故事,背后隐藏着历史的幽灵如何回荡在当下的日常中。如果想处理当下,只有正视历史,认识到复杂性才可以继续前行。

作为创作者,杨怡芬说:“两条线的设计是为了构造一个完整的故事。小说虚构了一个写作者“我”,一部分是“我”与日本女生香织的相识、相知、相爱。另一部分是“我”写了三个小说,带着这三个小说到香织家里求亲。”同时,她谈到,自己的写作漫长而匀速,“可持续的慢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让自己与小说有更长时间的接触;二是叙述语调的稳定。”她说:“写作就跟打游戏一样,虚拟而又真实,如果能遇到几个全心投入的读者,我的幸福将是双倍的。”

读者提问

金理谈到,面对历史的幽灵,不应闪避,也不应自以为是,而应该时刻警惕,缓慢而郑重地反思。他说:“这也是小说所提供给我们的人性认知的两面。一方面很朴素,不管什么情况都要先救处于危难中的人。另一个是,我们在日常环境中是否可以保有善意,克制无名的火焰,多多反思。”

思南读书会NO.427

现场:王若虚

撰稿:鲁法浩

改稿:陈  思

摄影:迟  惠

编辑:邹应菊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33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