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雁来时》:共话书信光华

2024年12月11日14:42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从左至右为顾学文、唐吉慧、伍斌

撰稿:陆铭晖

5月25日下午,作家唐吉慧携其最新散文集《雁来时》做客思南读书会第458期,与《解放日报》专副刊部主任伍斌、《解放日报•读书周刊》主编顾学文一同共话书信里的光华。

不容小觑的故纸

《雁来时》是唐吉慧历时九年打磨的一本个人专题散文集,其中包括对其收藏的老一辈作家、艺术家的书信、手札的梳理、研究,以及与诸多前辈交往的亲身经历。唐吉慧讲述了本书书名《雁来时》的来历,过去有一句话叫“鸿雁来书”,也正对应着本书的书信主题。

唐吉慧

谈起对作者的印象,伍斌说:“吉慧兄既是一个好朋友,也是一个能用文字为人带来丰沛的精神交流的好作者。”自从2014年结识唐吉慧起,他一直作为唐吉慧作品的第一读者,见证着他不断地撰写和人文、历史、宝山故地有关的文字——唐吉慧多年的写作始终循着珍惜和寻觅的主题,去追忆过往中沉淀的美好事物,而这些事物的第一载体往往是书信。书信的交流从传递信息到传递情绪、对远方人的思念,再到跨越时空,传递当时的所思所想,沉淀历史的影踪。这一载体受到唐吉慧多年的关注。《雁来时》收录散文24篇,按写作年份排列,每一篇都多多少少留下当时的一些光影,使得实物背后的历史事件、人情世故、社会生活、人际关系乃至对生活的感悟都得以一一呈现。

伍斌

伍斌说,任何陌生的读者在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都会觉得对这本书最好的定义就是“故纸碎片”。“不要小看这些故纸碎片,我觉得它们也许比某些惶惶巨著,比某些作家时过境迁后整理再出版的文集更能真实地反映这个社会在我们的身上投下的印记。”

顾学文

翻开本书的任一篇目,作者往往从一个细小的情境入手,或关注市场的场景,或是朋友的一封信,来打开一段故事、回忆一段交往,引导着读者渐入佳境。唐吉慧的心思是细腻的,他围绕着实物背后的故事、文化情结步步还原、追踪、呈现给读者,他的写作是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眼光的,要做历史的捡拾者和解读者,不断地补充丰富新的细节与线索,深化对某个情境的理解。

收集书信的见闻

从唐吉慧的文字中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物身上丰富鲜明的个性,例如《赵景深旧事》中提及徐调孚通过作家的字迹来辨认其个性特征,老舍的字端正朴厚,茅盾的字瘦削琐小,郑振铎的钢笔字虽则杂乱,但毛笔字十分漂亮,朱自清的字拘谨朴素,叶圣陶楷书温润平正,沈从文的草书极见飞舞之势,赵景深的字则是“摇曳多姿,似出闺秀之手”。唐吉慧将多年来对不同艺术样式的感悟融汇到他的散文笔法中,对文学、艺术、编辑名家笔下的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更见其个性与风采。

现场读者

谈到自己做书信整理的初衷时,唐吉慧坦言,自己从小喜欢到城隍庙、文庙、福州路的旧书店淘书,一次偶然从福州路淘得一沓旧书信,信作者有许多名家,包括郑逸梅、钱君匋与江浙一带的书画爱好者,倍感亲切,便不顾老师韩天衡的反对,擅自将信札买了下来,并将它们分类整理,认真地对每个作者做了史料研究。“可能就是通过这一次,让我对书信发生了兴趣,接下来一发而不可收拾。”

现场读者

唐吉慧分享了两个书信研究中的故事,一则是收集俞振飞书信的始末,以及期间与宋铁铮等人的往来。一则是研究张元济书信时与张元济孙女张珑认识的经历。在《雁来时》这本书里,作者写到了许多个人二三十年亲身经历的故事,与不同人物的缘分与来往。

读者提问

唐吉慧很喜欢与老人打交道,在20岁的时候,一直来往的基本都是60、70乃至80岁的朋友,对他们的人生经历,所接触的前辈的故事充满求知欲。他坦言自己从老人们那里学到了很多,无论是学识的渊博还是为人的谦逊真诚。

时空迁移下的碎屑

借此次的主题,顾学文向唐吉慧以及现今致力于保存故纸的有心人们表达了感谢,她提到自己准备策划的一本书,由伍斌担任作者,写他在《朝花》周刊担任主编时经历的那些留有遗憾的、错过的人和事。伍斌说:“时间确实是很残酷的碾压器,随着报业在现代发展中经历了一轮一轮的洗牌与时空挪移,《解放日报》也从外滩搬到了莘庄,再搬到威海路茂名路,每一次搬迁,每一次时空挪移都会让我们丢掉很多东西。”无论是老作家的手稿、信件、传真还是题画。从那些点点滴滴的纸片中我们往往能读到一个时代在人们身上印下的痕迹。“我觉得这些很有限的遗存太少了,但每一片都值得我们珍惜。”

嘉宾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458

现场:王若虚

直播:姚芊芊

撰稿:陆铭晖

改稿:郭  浏

摄影:隋  文

编辑:邹应菊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337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