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菜园记》:让每一首诗长成自己该有的样子

2024年12月11日15:01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从左至右为黄德海、木叶、末未、肖江虹、张定浩

撰稿:陆铭晖

6月15日下午,诗人末未携其诗集《菜园记》与作家肖江虹、评论家张定浩、评论家木叶一起做客思南读书会第461期,谈论一块菜地如何催生了诗歌,以及末未写诗的性情和选择。评论家黄德海担任主持。

重识土地

作为贵州省铜仁市铜仁学院教师的末未谈到,《菜园记》的创作源于其亲身耕种的经历。他与朋友一起将学校里的一片荒地开垦为菜园,刚开始并没有写诗的想法,持续耕种到第三年春天,在一次弯腰卷起被露水打湿的裤脚的瞬间,他的脑中浮现了七首诗歌的灵感,遂在一天内整理出稿,写了十首,又在朋友们的鼓励下一口气创作了二十首、四十首、六十首,以至最后完成一本《菜园记》。种地的经历为末未带来了很多收获,除了增进健康、幸福外,还有诗集的创作,刊发后同许多朋友的结识。

末未

谈到与作者末未本人的来往时,肖江虹坦言,末未天生洋溢着一种不谙世事的孩子气,一种任性。“他在生活里永远保持一种非常激昂的状态,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对所有的馈赠充满着感恩,这也是他写《菜园记》最大的契机和动力。”

肖江虹

作为本诗集的第一读者,《菜园记》使得肖江虹对土地有了重新的认识:“对于我们这代跟农事、土地有着紧密联系的人来说,繁忙且疲敝的农事使我们对土地充满着憎恶和怨恨。但是没办法,你要从地里刨食,所有生计在地里,你还要善待它。我读完末未的诗才明白一个道理:土地就在那,它是这个世界给人类最了不起的馈赠之一,你带着什么样的心态经营它、如何经营,这跟人的处境、心态,甚至跟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很紧密的关系。”

黄德海

回忆起儿时在烤烟地中劳作的情形,肖江虹说,阅读《菜园记》对他而言有一种疗伤、抚慰,使他慢慢平复了对土地与劳动的认知。这些诗中蕴含着许多呐喊,这些呐喊在层层铺垫下爆发得水到渠成,让每个读者从中寻找到照亮自己阴影的那道光。

日常的音乐性

同末未以往的诗歌相比,《菜园记》中收录的诗在内容与诗艺上都更上了一层楼,这种振拔向上的气息在末未五十余岁的年纪是难能可贵的。张定浩说,《菜园记》中诗歌的一大特色是音乐性,它不是弦乐也不是钢琴,是打击乐,像小军鼓,在铿锵有力的节奏中包含着一丝变化。这种效果的产生来自对句的使用,像贵州民歌中的对歌,却不是贵州民歌的绵长,而是明快的,一种来自古典诗词的明快节奏与跌宕起伏。末未的诗受词的影响更大,张定浩认为:汉语新诗若要向古典诗词学习,更应该效法词中的节奏变化,因为汉语新诗较长的句子恰恰需要句法的不断变化。

张定浩

木叶补充道,《菜园记》中个别的诗歌是有意押韵,但百分之九十五是无意的,他在制造语词间新的音乐性,正如艾略特认为现代诗的独特之处在于打开了声音的想象力,寻找音节本身所能激发的想象。末未诗歌产出的是一种错落交替的感觉,运用长短句与对句,读者在阅读时就仿佛亲身听闻着鸟叫,甚至星星在向人呼唤。

木叶

另一方面,末未诗歌对日常的把握正应了诗人沃尔科特对拉金的评价所言:拉金发明了一个缪斯,一个属于庸常、俗常、日常的缪斯;现代诗一百多年来很大的特点便是日常的再生,日常意象获得了生命,并在生命之中成为诗。像王维《终南别业》中展现的南山陲一样,末未将他看到的日常集中在一个小的地方,他的菜园之中,把看似不是诗的东西、不是诗的瞬间挽留住,使它们迸发出新的光辉。

诗的万物、万物的诗

在黄德海的邀请下,末未与肖江虹在现场用贵州方言朗诵了书中篇目《夏至》《创世纪》与《白菜记》。木叶与张定浩朗诵了《轮回记》与《石头记》。

现场读者

木叶评价道,从末未的诗中你可以读到一个真正和土地待在一起的人、或真正活在珍贵人间的人对这个世界的又爱又恨,短短十行的《轮回记》除了展现土地表面的宁静甜美,还让我们看到甜美事物的存在如何折射人类的残忍或生命本身的残酷。与现代性所强调的明确语言技法不同,末未的诗中并没有明确的技法藻饰,但他能把自己对词语的理解、思维的洞察融汇在被人们所忽视的庸常之中,如同雕刻在千锤百炼中把不需要的东西剔除掉一样。

读者提问

与中国古代田园诗传统不同的是,末未在展现人们对土地真实而复杂的情感上的表达更为丰富,从而突破了传统田园“闲适”的格局,通过种地来体会生死、爱恨情仇,整个菜园就是一个宇宙。张定浩评价,末未的诗将意义、形式和内容完全结合在一起,万物皆可说话,皆可贯通;例如“我是土命,像烈日下拷打的青菜。”一句的主语和宾语都发生了贯通,这一技巧是这系列诗中常用的。

读完了《三千桃花》,末未自我评价道:“我写作对自己比较苛刻,从语言,从节奏,乃至从切入口,到意象,尤其是陌生化效应。”他会有意识地在两个句子中呈现两到三次的思维转换。“当下很多诗歌的扁平写作非常严重,线性写作也比较严重,我力求让我的诗歌呈现出来的多一点,立体化一点,这个立体化包括抒情、叙事乃至其他。”

嘉宾为读者签名

在末未写诗的过程中,所有的种子、树叶、草木、果实都是他的词语,而在呈现这一花一木的过程中,他又将万物移入自身。黄德海认为:“他把很沉重的东西,离我们很远,被格式化的东西变成一种具有生气的、大自然和人的东西。”在他的诗歌中,万物、词语之间都是平等的,这种处理也是他的诗之所以精彩的原因。

思南读书会NO.461

现场:戚译心

直播:张师恒

撰稿:陆铭晖

改稿:郭  浏

摄影:迟  惠

编辑:邹应菊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337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