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21日23:41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石剑峰 点击:次
王家卫和金宇澄
香港书展,金宇澄、王家卫和马家辉
今年初,作家金宇澄就曾对外透露,香港导演王家卫计划将小说《繁花》改编成影视剧,关于《繁花》的电影改编也一直被读者关注。7月18日下午在香港书展上,金宇澄和王家卫第一次同台亮相,参加主题为“金宇澄、王家卫:《繁花》写出上海故事”的读书活动。金宇澄在《繁花》出版前20年没有写过小说,现场读者最关心的是王家卫怎么看待这部小说,出生于上海的王家卫又要用多少时间把这部小说搬上大银幕呢?面对《繁花》的电影改编细节问题,王家卫和金宇澄很默契地都“不响”,但他们对《繁花》改编的合作已在进行之中。
金宇澄:《阿飞正传》 结尾是《繁花》开头
导演王家卫从去年底就开始跟金宇澄交流关于《繁花》改编的问题,他喜欢这部小说,用“一见如故”形容他初次阅读《繁花》的感受。王家卫出生在上海,1963年离开上海来到香港。《繁花》小说中描写到“文革”时期和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的上海,王家卫说:“对我来说这一段时间是空白的,而这部小说给我补白了那个时期我们上海家族发生的事,我在上海的表哥、姐姐们都可以在书中看到一些线索。”所以对王家卫来说,《繁花》里的故事和上海“不是一见钟情,而是一见如故”。
《繁花》让王家卫最为佩服的地方在于语言:“这本书有一个特别牛的地方,就是方言,不单单是用上海话写,金宇澄把上海话改良为了我们都看得懂的上海话。”王家卫是一口气读完小说的,读完之后再也没有打开,“但小说的‘味道’还是很鲜明的,写小说的精髓就是‘味道’,拍电影也一样。”王家卫还从《繁花》里看到小说跟他的电影作品相似的地方,就是不一定追求故事的完整性,“在我看来故事的完整性不是小说必须具备的条件,小说是超越故事的。”王家卫钦佩金宇澄写这部小说的初衷不是冲着影视剧改编去的,这其实也为他的改编增加了难度。“我一看,就感觉他把一辈子要讲的话都放进去了。我看完小说,觉得他有点亏,《繁花》是可以写10本、20本书的,这本书对得起他自己和读者。”
王家卫和金宇澄都是上海人,小说里一些关于上海人的细节描写,两人的理解是相通的。所以当王家卫、金宇澄和香港人马家辉三人都谈到“不响”这个在小说里出现了1000次的词时,王家卫给出了他的看法,也是一个上海人的看法:“‘不响’代表我不讲话,但不代表我‘不赞成不反对’,只是一种态度。就是,他们很多事情都懂,都有态度,但以‘不响’作为反应。”
王家卫能理解金宇澄小说里的“不响”,金宇澄也能理解王家卫的《阿飞正传》结尾部分梁朝伟的突然出现,并把这个桥段作为小说的开头。金宇澄说:“《阿飞正传》结尾是《繁花》开头。为什么梁朝伟要放在电影后面,导演没有说,那我就是把他放在开头。每个作品有属于作者的标签,《阿飞正传》突然冒出那样一个人,就是王导的风格。”
王家卫:《繁花》不粗犷,但充满荷尔蒙的性感
金宇澄之前已经对外透露王家卫计划把《繁花》搬上银幕,在当天的活动上,王家卫也首次正式对外回应,“我很感谢金老师,我们不是最有钱的,但他把书的影视改编权给了我们,这也给了我很大的焦虑。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我要好好做好。”王家卫说,当他看到这部小说时第一感触是:“上海的文学和关于上海的文学,从张爱玲以来都是阴性的,而在金宇澄的《繁花》里充满了荷尔蒙性感,不是粗犷,是上海男人的性感。”
《繁花》的影视剧改编计划才刚刚启动,王家卫希望能尽量保留小说的语言魅力:“语言对这本书来说是一个文本和表达方法,这本书的台词如果都变成普通话,就好像老舍《茶馆》的京白(京剧中常见的念白方式)变成普通话,所以我会尽量保存原著本身的语言魅力。”小说里那么多男男女女,角色如何选,王家卫透露说,现在进行到选角的第一步,“我请金老师从那个时代的(旧)照片里找到原型,以这个起点再去想演员的问题。”
王家卫没有说,他大概会花几年去完成这个项目,是否还会像《一代宗师》那样用10年完成?王家卫说:“创作就是一种冲动,但做事不是只有热情就可以。《一代宗师》花了10年,这个想法在1990年代就有了,但做成一个电影,要等待时机,人对、时间对才行。所以热情需要坚持在里面,有些热情不够坚强,自己会灭掉,但保留下来的,肯定是你最想做的事情。”电影《繁花》何时完成还是未知数,就像金宇澄用了20年时间等待一个正确的时机和方式书写这样一部小说。
金宇澄尽管用改良的上海话写了《繁花》,但他从来不主张用上海话去念这个小说。在香港书展的这个活动上,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金宇澄终于开口不再“不响”,他用上海话朗读了一段《繁花》。也许真的不习惯用上海话念自己的作品,酝酿了许久,金宇澄笑场了,然后抱歉地说:“好像开不了口的样子。”最后他还是顺利地念完了一段。在互动环节,当读者集中向王家卫抛出问题时,王家卫也会抱歉地说:“今天,我们来谈《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