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文学时间开启 译家作家对话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

2014年08月15日16:3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施晨露 点击:次

译家作家对话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

一年一度,文学时间开启

昨天傍晚5时许,从下午2点开始的2014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文学与翻译:在另一种语言中”,在美国桂冠诗人、翻译家罗伯特·哈斯的总结发言后落下帷幕,会场前排作家、翻译家嘉宾就座处迅速被听众包围,一本本笔记本伴随着热切的目光伸向前——这是申城一年一度“文学时间”开启的信号。自2011年首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与上海书展同期举办以来,“文学”已成为上海夏季的一道动人风景线。

今年上海国际文学周嘉宾阵容星光熠熠,到访作家层次为历届最高,24位嘉宾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他是上海国际文学周四届以来邀请到的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昨天下午的主论坛就由奈保尔开启,坐轮椅进出的老作家尽管言语不多,但在短短10分钟内金句迭出。他首先“恳求”上海读者“宽恕”他的无知,“到上海时间不久,难以作出全面的评价”。谈及论坛主题“翻译”,奈保尔说,作为读者,他也是通过翻译而来的文字想象原作的内涵和魅力,所以无论作家还是读者,都相当仰赖译者的工作。他将文学与音乐并举,“音乐有节奏和韵律,文学亦然,一位译者假若能够掌握原作的节奏,那么译者就是这位作家的声音。”见台下听众还在引颈期待,奈保尔道:“你们是不是还没听够我的声音,希望我多说几句?”台下一片笑声后响起热烈掌声。

包括奈保尔在内,参与主论坛的嘉宾来自多个不同国家,英语、法语、德语、中文在会场交错。匈牙利作家艾斯特哈兹·彼得使用德语,为确定台下听众能从同声传译机中听懂他的话,彼得邀请全场一起用统一音节回应他,成为有趣插曲。

尽管语言不通,但各国作家、翻译家嘉宾的交锋不乏火花。翻译过《小王子》等法语作品的翻译家马振骋将译本优劣比作美女、丑女,彼得插话:“假如原作本身就是个‘丑女’,译者怎么办?”马振骋答,文学之美丑与生活之美丑不同,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丑”也许正是其魅力所在。彼得追问:“如果原作真的很差呢?”马振骋答:“译者也有选择的权利,不好的作品就不翻译介绍了。”台下笑而鼓掌。彼得不放弃:“我的意思其实是原作中可能有一些错误,译者在翻译时是选择改还是不改?”马振骋答:“谁可以判定这真是‘错误’呢?”彼得终于笑道:“你赢了。”这位著书30余种、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的匈牙利作家强调,作家不该为了翻译的便捷性而改变写作风格,“我写书时不可能考虑中国读者,也不会考虑法国读者,需要考虑中文读者的只有中文译者。对作家来说,有意去写容易翻译的作品是对职业的背叛,我鄙视这样的作家。”罗伯特·哈斯则认为,翻译在忠实与创造性中存在一种张力,“文学翻译就是抓住天才家们的思维。好的翻译是对语言的刷新,对陈词滥调的刷新。”

在罗伯特·哈斯看来,美国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大多数人都说英文,“这个国家只有一种语言、一种声音,通过翻译来倾听其他声音对于改变无知非常重要。”旅美作家黄运新说,一个伟大的文学时代总是与伟大的翻译时代相伴或紧随其后。中国台湾诗人陈黎提出,在手机、互联网、翻译引擎盛行之时,这个热络的翻译时代是否正在为伟大的文学时代做铺垫?哈斯回应,或许到了打破巴别塔的时候了,翻译家的任务是重构一门语言,让人类能够分享彼此的经验,伟大的文学时代就会露出曙光。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52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