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29日10:04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潘妤 点击:次
为了更好发挥文艺评论对上海文艺创作的促进作用,促进文艺评论的自律和创新,首次设立的“上海文艺评论双月座谈会”昨天在上海文化基金会办公室举行。来自文学、影视、戏剧等各领域的上海文艺评论家和专家聚集一堂,共同讨论上海文艺创作中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并就如何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上海题材”作品提出建议。
据悉,这一双月座谈会今后将成为常态,以此加强评论和创作,以及和媒体、受众、领导间的联系。
在8月28日的首次座谈会上,共有11位来自各个领域的文艺评论家和专家参与讨论。
上海剧协副主席、剧作家罗怀臻第一个发言。他认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文艺创作长期忽略了金融题材。他同时提出,上海舞台艺术应注重中国特色、上海特色。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表示,看待上海文艺要坚持两点论,认为上海文艺不怎么样是一种观点,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文化都市也有很多成绩,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艺术节都是很醒目的成果。他认为文化离开了政府推动,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而目前上海的重大文艺创作小组发挥的作用还不够。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称,前不久北京人艺带来6个风格各异的小戏给他很深刻的印象。一个院团应该有自己的流派代表,他同时建议,院团应实行推介制度,高薪聘请相关人士进行原创题材的推介。
来自华师大中文系的杨扬,上海大学的聂伟、葛颖、葛红兵等高校评论家也从各自角度谈了对上海文化的想法。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盗墓笔记》和《小时代》等当下文化现象,虽然文艺评论家们普遍表示“看不懂”,但他们都认为应该正视这些现象。葛颖表示:“我们当下最大的危机就是这样一种审美正席卷而来。如果不能去正视它,和这种现象和受众进行交流,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我们会被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