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7日11:3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曹玲娟、沈小根等 点击:次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和观众审美素养的提升,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环境大为改善,越来越多的故居正开门迎客。但正如记者在探访中所感,“这么好的地儿,为啥来的人却不多?”名人故居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1月22日下午,在上海市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几位游客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关注了“巴金故居”微信公众号。从巴金及现当代文学的珍贵史料、图片,到活动资讯、阅读心得……公号虽小,内容不少。一位游客感慨,“有的故居连网站都没有,巴金故居做公号,真有心。”
但在同时举行的内部工作会上,上海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对公号却并不满意。“得有新闻敏感,老发静态内容,传播效果怎么上得去?”他举了个例子,每年故居腊梅花开,都有不少游客前来。今年大家拍照片、传朋友圈,却没人想到用公号推美图。“搞好故居,太多事要做。”周立民感叹。
盘活资源——单靠房子留不住人
注入多种功能、抓住公众“痛点”、让藏品来说话
“单靠房子留不住人,故居要想活起来,得把名人的生平、事迹、活动、著作与当下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文化效益。”第十一届上海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朱敏彦说。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郭俊英直言,作为历史记忆和再现,故居有博物馆无法比拟的“实景”优势,但天生的“短板”也不容忽略:多为砖木结构老建筑,易燃不易保护;空间相对局促,现代化布展和大型活动难以施展。
事实上,除了一部分知名度较高、各级政府重点保护和开发的名人故居,大部分故居还只是“保护加简单陈列”,魅力大打折扣。
“除了保护、布展,社会教育才是故居的灵魂,这要求故居注入更多功能。”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看来,故居管理者不能甘当“守摊人”,“图书馆功能、学术研讨功能、文化交流平台功能……根据各自条件,故居都能有所为。”
多功能注入,意味着资源得盘活。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仲明建议,结合名人身份和故居条件,不妨通过读书会、诗友会等形式,将故居打造成文化交流活动的平台。“有的地区故居较多,政府可以整体打造文化线路,将不同类型的故居串起来。”这是四川大学副教授廖峰的想法。
一成不变的布置、老套乏味的内容,是公众对故居“不感冒”的直接原因。文化效益能否最终实现,能否找到公众“痛点”至关重要。“社会关注点是什么?不同类型的公众需要什么?我们能呈现什么?”孙郁说,故居管理者得把自己当成剧院的导演,找准观众需求,才有可能导出好戏。
要唱好戏,藏品才是主角儿。郭俊英认为,故居的魅力就在于“让藏品说话”。
将藏品变成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融合的切入口,郭俊英的新尝试是版画。为充分利用鲁迅在抗战时期收集的数百幅版画,鲁博与北京一所鲁迅中学试点“版画项目”,让老师为学生讲解版画的故事与背景,学生还能亲自学习、制作版画。郭俊英认为,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历史文化知识,“也需要有审美情趣的培养。”
“不论是藏品盘活,还是资源整合、内涵挖掘,故居本身的文化理念得有含金量。”孙郁建议。
理顺体制——处处都需“做学问”
分门别类利用、激发社会力量、破解人财难题
当前,国内名人故居产权属性复杂,管理者也是多头,有的故居归房管部门或企业管,有的归地方文化部门管,各地管理标准也不尽相同。“文化部门、考古部门和建筑管理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都会造成故居被遗忘。”成都市文化局文化产业处副处长李丹认为,故居保护还得“下一盘棋”。廖峰则指出,我国尚未出台故居分级条例,各地最好能根据情况,将故居分门别类、统筹利用。
“故居利用是个系统工程。从保护、修缮到研究,从布展、活动到服务,都需人财投入。”北京鲁博今年的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巡展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郭俊英说:“没有专门拨款,咱们怎能走出去?”
周立民告诉记者,故居里大到管理运作、服务水平,小到公号宣传、文化活动,“各类专业人才我们都缺,但养人得花钱啊。”
目前,名人故居运营资金主要靠上级单位拨款和自行创收。自行创收含门票收入、场地出租收入、文化衍生品收入和社会捐助。但对于大部分故居来说,拨款仍是主要来源。
“现在大部分故居都免费,场地出租收入也有限。”周立民一一点算,文化衍生品开发成本不低,收益却不高。“毕竟名人故居大多不是热门景点,衍生品销量不会太多。”另外,社会捐助没有免税或减税优惠,也不利于社会积极性的发挥。
“调动社会力量共同保护、利用故居,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郭俊英说。孙郁认为,文化的钱还得用在文化上。“除了常规财政支持,文化公益广告分成也能用于支持故居利用。”去年,巴金故居以“巴金110周年巡回展”立项,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18万元的资助。周立民由此建议,鼓励民间成立基金,故居以项目为单位,通过专业审核和后期评估来申请资金。“这样既解决故居资金问题,又能实实在在促进做事。”
更新理念——传播不能居高临下
参观要有效、参与要多元、沟通要平等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故居得先“活”起来,但怎样才算“活”?
在郭俊英眼里,“保存好故居不是目的,让故居的文化内涵代代相传,让更多的人领悟,才能算‘活’。”
要想“活”,没人肯定不行。郭沫若故居管理方、乐山市沙湾区文体局的向洪敏局长介绍,故居设施维护、修缮需要大量财力,游人稀少甚至长期闲置,无疑是资源浪费。
“我要‘活’,就怕火。”周立民直言不讳,游人太少不行,不等于游人越多越好。“‘活’是有效参观,能增进游客对文化的了解与感悟。”考虑到游客太多影响参观体验,上海巴金故居已拒绝了多家旅行社合作的提议。
“‘活’同时意味着故居有良好的发展机制:自身运营、发展环境、周边配套都能合理高效。”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强调,现在最被故居忽视的是宣传。
“我们总觉得只有商品才要打广告。其实,只要能保证故居的真实性、展览的观赏性、环境服务的周到性,故居更需要做广告。”贺云翱去年在日韩调研发现,很多名人故居都发小礼物来搞宣传,有的甚至用上了大型广告牌。
尽管不少名人故居都被当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团体参观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周立民强调,反对“故居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来面对观众”。他认为,“活”也体现为大众与故居平等的沟通和积极的参与。
“大而全的策展理念,单一灌输的宣教方式行不通了。”周立民认为,综合性博物馆在20多年的建设中已趋饱和,故居应该主打“小而精”,他们的定位就是“巴金读者永远的家”。现在每逢巴金生日,他们就安排读者到故居一起为巴老“庆生”。“我希望大家来故居不仅是参观,游客提的每条建议、志愿者的每次付出、外界每次的展览邀约,都是故居发展保持活力的因子。”
“文化发展不会一蹴而就,故居‘活’起来,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大半辈子都在博物馆工作,郭俊英很能理解当前故居不温不火的现状,“故居不是面子工程,我们还得塌下心来做事,从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抓起,从审美、文化等深层次方向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