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文学信息

解放日报:每周六来一场幸福的阅读约会

2015年02月15日10:5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施晨露 点击:次

“我喜欢这里的学术氛围,提问者的水准不低,嘉宾的回答让人豁然开朗; 我喜欢这里的选题琳琅满目,背景布置每周不同,各具特色;我喜欢这里的讲台贴近听众,比听众席略高一点让后面的人看得到,亲民的活动连保安都是笑脸相迎……”昨天下午,67岁的许树建成为“思南读书会”荣誉读者,“获奖感言”每念一条,台下就有会心的笑声和共鸣的点头。由市新闻出版局、市作协、黄浦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思南读书会”去年2月15日举办第一期以来,一年131位嘉宾在55场活动中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很多像许建树这样的市民成为忠实拥趸。

“我是‘老三届’,没有机会上大学。现在我很满足,在‘思南读书会’,‘老师’一周一换,我的收获很大。”许树建记得,与“思南读书会”结缘,是去年3月一个周六下午偶然经过“思南文学之家”,外头下着雨,屋里亮着灯,他推门入内,那是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诗集的朗诵会。“没想到城市里还有这样一个宁静、专心的小天地”,许树建迷上了这个氛围,从此成为常客,“去年参加了34场,只要人在上海,基本不拉。”每次他都将自己拍摄的照片配上心得感悟发送给朋友,“假使哪一周我没发,便有人来问,这个礼拜六你怎么没去‘思南读书会’?”

“这里改变了我的生活和兴趣爱好,让‘书’从抽象变具体。”来“思南读书会”后,许树建习惯在露天书摊“思南书集”买一本当期介绍的书,“带回家以后,老伴读得比我还快。”法语翻译家马振骋在“思南读书会”做了两次嘉宾,“有一回我来晚了,马先生给我让座,我看了他几眼,认出是上回在台上见过的嘉宾。我们交了朋友,我给马先生寄我拍的照片,他送我翻译的小说,还一起看了法国电影《广岛之恋》。”许树建说,这些经历都是参加“思南读书会”前“做梦都没想到的”,“现在我有了新的生活动力,就是多读书。”

许树建通过网络征文成为“思南读书会”荣誉读者,主办方在第一排正中央为他保留“荣誉座椅”,还有五位“年度读者”获得主办方赠送的十本年度推荐好书。“我们希望为读者找到有价值的书”,“思南读书会”发起人之一、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说,读书之外,“思南读书会”还为读者创造与作家见面的机会,“因为有句古话说‘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说,“作家与读者的直接交流有幸福感。”80后作家周嘉宁很有感触,“从台下读者的眼神里就能感受他们对文学的热爱,问答环节总能迸发出火花。”带着《繁花》来到“思南读书会”的金宇澄说:“有了一种文学复苏的感觉,像有一股暖流注入。”

“周一想下周选题,周二准备材料,周三与嘉宾联络确定细节,周四发活动预告,周五制作背景板”,策划团队成员、市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李伟长说,一年来,只有每周六当期“思南读书会”办完的晚上“不紧张”,“但看着举办期数一点点累积上去,很幸福。”

“最吸引我的是这里的嘉宾和主题、内容都有品质保证”,“年度读者”之一、40岁的岑癑从莘庄家中赶赴每周六的约会,“过去参加过一些线上、QQ群里的读书活动,但与作家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还是感觉不一样。”岑癑难忘,老舍先生之子舒乙的分享会后,她在对面的咖啡馆里又遇到了台上的嘉宾,生活化的时空场景让阅读与生活发生美妙碰撞。

“本来以为免费活动坚持不了多久”,许树建说,当初没想到“思南读书会”的生命力这样持久。孙甘露说,“这其实验证了社会对于读书活动的需求,这才是‘读书会’能一直办下来的原因。”除了每周六下午的“思南读书会”,策划团队还在筹划周六上午加开“少年课堂”,为包括残障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等群体在内的少儿提供公益性读书活动。“希望‘思南读书会’的成果进一步后续利用”,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透露,“思南读书会”视频、音频经过录制编辑后,未来有望在社交媒体发布,辐射更大群体。

思南读书新日程

■3月4月听本地外 埠作家对谈交锋

目前,“思南读书会”3月、4月嘉宾阵容已基本排定,台湾地区女作家蒋晓云与上海80后女作家张怡微对谈,南京作家毕飞宇的对谈嘉宾是上海青年学者周立民,乡土文化学者梁鸿与青年评论家项静“交锋”……策划团队成员、市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李伟长说,“有意识地安排上海本地作家、评论与外埠高手‘切磋’,期待更加促进文学创作和市民阅读。”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84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