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   嘉宾对谈    |   嘉宾介绍    |   华语文学网    |   上海作家网
新闻资讯
 论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文学史价值
来源:杨剑龙

  论文摘要: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获得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得到诸多知名学者的褒奖和不少文学史的关注,已被真正列入文学经典的殿堂。作品摆脱了以往留学生文学的乡愁抒发与边缘人心态书写,展现出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主旨,塑造出智商情商融合的女主人公形象,吟唱出一阙留学者的正气歌。作品延续了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传统,仍具有文体探索的意义和价值,颇有内蕴和特色的语言,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人生的启迪。


  关键词:周励;文学经典;留学生文学;自叙传


  作 者: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二级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当代上海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文学史是一种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在对于文学作品的不断解读与阐释过程中,确定能够进入文学史的作家与作品,在梳理与分析文学史发展的潮流与流派的进程中,为文学史的构架填写进诸多值得被反复阅读的作品,就形成了文学史发展的基本状态与形式。从这个角度上说,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一部具有文学史价值的经典作品。


  2009年11月12日,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颁奖典礼举行,评奖范畴为自1949年10月1日至2009年9月15日六十年间海外华侨(华人)经国内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文学作品。经过近两个月的申报评审,共评出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文学19部,六部小说中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榜上有名。"时隔二十多年,此书依然拥有众多读者,享有社会性声誉,这是因为,它是开创留学生文学先河、向国人展示一个新世界的重要作品。《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以全新的内容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主人公的传奇命运激发过无数人的想象,使他们意识到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至今,作品所传达的奋斗意志和民族情怀,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① 这部自1992年7月出版的作品17年后获奖,充分说明了该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24年后,重读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我仍然被作品中人物的坎坷遭遇、奋斗经历所感染所激励,作品写出了一代人的遭际与追求,袒现了一位真诚执著热情智慧的现代女性的情感世界与事业追求,也展现出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轨迹。


  读者接受与学者评价


  随着文学作品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不得不对于读者越来越重视,以往被忽略的读者接受被强化了,无论文学作品的通俗还是高雅,其读者的接受与认可逐渐被置于重要地位了,多年来由意识形态独霸评价体系的境况被打破了,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诞生是与这种境况相协相生的。


  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最初在《十月》1992年第1、第3期选载后,于1992年7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引起轰动,短短几个月,印刷4次,总销售量达到50万册。1992年10月20日,在第五届全国书市在被评出最受读者欢迎的30种图书中,《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被列为文学艺术类图书之首。该书出版后,至1993年1月6日,出版社共收到读者来信300余封,其中年龄最大的是80多岁的知识分子 ②。有的认为"写出一代人的精神历程,是《曼》书最大的价值所在"③ ,有的说"这本书比《北京人在纽约》写得更真切和感人"④ ,有的指出"我们应该从她的经历、她的经验中吸取富有时代精神的精神粮食"⑤ 。《读者文摘》1993年第1期、《时代文摘》1993年第1期、《传奇文学选刊》1992年第9期、《新华文摘》1992年第11期等先后转载作品或刊载作品梗概⑥ ,作品同时还被改编为连环画 ⑦。由于市场的畅销,一些盗版书也不断出现,一个个体书商就批发了盗版书6万册⑧ 。有不少影视机构准备将该作品改编拍摄成电影、电视剧,其中包括谢晋导演和北京电视艺术制作中心。2009年,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获得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时,记者评价说:"这是一本具有传奇色彩的书,迄今为止,已重印十五版,发行量超过160万本,成为了'改革开放后的留学生文学'的经典之作。" ⑨


  在读者对于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热烈反响的同时,学者们对于该作品有了及时而深入的研究。曾镇南1992年12月发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读后》推崇该作品"拨动了中国当代读者的心弦",指出:"周励的经商实践和创作实践却向我们表明:商业行为不等于唯利是图,它也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也自有其规律和道德规范,也是人类表现其勤劳、顽强和创造性的舞台。描写这种人类实践活动,如果能使之升华进人人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领域,进人为人处世之道的探索,那么它也是可以获得审美价值,进入文学的殿堂的。" ⑩何镇邦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在生活的旅途上奋斗进取者的心灵历程的记录,也是一曲奋斗的凯歌。" 蒋守谦发表在《文学评论》的论文《生命的火焰正在炽烈地燃烧:读〈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在指出了该作品的畅销后,文章自信满满地提出:"畅销书未必都有长久的生命力,但是我以为这本《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将因它热情洋溢的笔触所展现的富有人性深度和文化内涵的一方新的人生天地而魅力不衰。时间将会证明这不是妄断!"⑪ 吴亮发表《批评的缺席--关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批评道:"这部冗长的、流水帐式的回忆录,立足于这样一种世界观:在某位时刻梦想出人头地的女人那儿,世界是作为一个需要排除的障碍物,一个有着等级差别的贵贱之地,一个有待去占领的窗户,一个等着被攫取的对象存在的。它对不成功的人是引发嫉妒和不满的根源,但是对一个侥幸成功的人则问起不同了。……在这种基调的四周,花绕着诸如炫耀、感怀、文饰、夸夸其谈一类的抒情说教和凯旋式的告白。"并认为:"对于这样一部在精神上和写作才能上都暴露出缺陷的通俗回忆录,批评界应当反省他的失职。" ⑫赵毅衡撰文《拜金文学--关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对吴亮的观点提出了反驳,指出:"《曼》中的金钱是干净的,道德是高尚的,用不着任何价值观平衡。我们向化身为主人公的金钱女王致敬时,心中不需要任何伦理的或文化的保留。" ⑬该作品的畅销,甚至激发了老作家施蛰存先生的阅读兴趣,施蛰存说:"周励这本书,是在兴高采烈的情绪中写出来的,不免有许多自鸣得意之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书对于在外国打工求生的中国青年,可以起一点鼓励作用,使他们有信心,有希望,也未尝不是好事。" ⑭施老对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也作了充分的肯定。


  1997年,张炯等主编的《中华文学通史》在谈到台湾留学生文学时,指出:"近十年以来,随着大陆开放步子的不断加快,大陆的留学生大批地奔赴世界各地,使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成份和留学生文学及其作者的成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批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纽约客》、《失去的金苓子》等作品风格迥然不同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等作品的出现,丰富和充实了留学生文学。⑮" 2000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最后一章被编入"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当代散文纪实文学卷 ⑯。2001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被列入《中国百年畅销书》,一起列入的有鲁迅的《呐喊》、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沉沦》、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中外古今的畅销书98例 ⑰。2003年董鼎山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新版序言》中将该作誉为"新时期留学生文学单程碑的小说",并说:"《曼》书充满的就是一位曾在北大荒吃过苦的美丽女子来到外国后横冲直撞拼打天下的传奇性故事。" ⑱2006年出版陈涵平的《北美新华文文学》第三章"真实叙述中的文化悖论",专门研究了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⑲2007年,汤哲声主编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将《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列入"域外小说"中,与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王周生的《陪读夫人》同论。2009年,吴舒洁在《六十年:一个国家的阅读史》谈到改革开放后的阅读,提到了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贺友直的连环画《山乡巨变》、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唐晋主编的《大国崛起》、宋晓军、王小东等的《中国不高兴》。作者说:"我们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里看到了奋斗艰辛和梦幻成真的炫目,几乎是义无反顾。个人的成功仿佛在喻示着民族的成功,但也遮蔽了第三世界认同的酸楚与焦虑,经验的创伤不可避免地呼唤着民主主义情绪的表达,美国是天堂也是地狱。" ⑳2013年赵小琪、王宁宁主编的《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将《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列入26部世界华文小说经典欣赏之列 ㉑,与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刘观德的《我的财富在澳洲》、查建英的《到美国去!到美国去!》比肩。2016年5月9日,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嘉应学院作的"吟到中华以外天--现代中国文人的域外书写"的学术讲座中,以王韬、黄遵宪、梁启超、朱自清、徐志摩、萧乾、瞿秋白、周励等文人的域外书写为例进行分析,指出了现代中国文人"开眼看世界"之于中国的多重意义 ㉒。


  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问世以来,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作品形成了巨大的发行市场。学者们对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分析研究,充分肯定了作品的成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获得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并得到诸多知名学者的褒奖和不少文学史的关注,说明了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已被真正列入文学经典的殿堂。


  作品主旨与人物塑造


  周励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代序尾声中说:"如果我的同龄人--从北大荒的'战友',到老三届的同伴,直至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从这本书中得到一点启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认识到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这个道理,那么对我来说便是极大的安慰了。" ㉓认识自身价值、努力改变命运是周励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也成为该作品拥有众多读者的缘由。


  在作品中,周励采取了国内命运与境外拼搏两条线索书写的结构,将人生境遇与变动的时代紧密结合起来,将爱情追求与商场奋斗结合起来,将睿智的智商与真诚的情商结合起来,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执著追求的故事中,展现出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主旨,其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童年"、"少女的初恋"、"北大荒的小屋"主要写国内生活;"纽约商场风云"、"留学美国"、"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主要写境外拼搏。在国内的描写中,从倍受冷落的丑小鸭,到"文革"时成为黑帮子弟,到北大荒建设兵团五好战士;从工农兵大学生,到北大荒师部医院医生,到返城的知识青年,真切写出时代变迁中主人公的追求与命运。在境外的拼搏里,从遇到善良的经济担保人柯比先生,到出国留学的如愿以偿,到做保姆当女侍的打工生涯;从30 万码坯布第一笔生意,到做化肥生意被骗,到独立开设JMF公司。作品完整地展现出一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拼搏历程,也呈现出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全过程。


  中国现代留学生文学的发展,从早期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落叶》、冰心的《去国》写出弱国子民遭欺凌的境遇,到许地山的《三博士》、老舍的《二马》、钱钟书的《围城》对于留学生们的讥刺嘲讽,到白先勇的《芝加哥之死》、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抒写游子难以排遣的乡愁。改革开放之初,苏炜的《远行人》、查建英的《丛林下的冰河》、蒋濮的《东京没有爱情》描绘留学生的边缘人心态。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刘观德的《我的财富在澳洲》、王周生的《陪读夫人》描绘留学生异国他乡的挣扎与苦难。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将主人公的北大荒人生与曼哈顿拼搏交错描写,摆脱了以往留学生文学的乡愁抒发与边缘人心态书写,努力写出主人公人生的奋斗与执拗的追求,吟唱出一阙留学者的正气歌,在作品主旨上奠定了成为文学经典的可能。


  作为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作品,《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塑造了主人公周励独特的形象,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这个出生在革命干部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都是从农村参加革命的,她自小是一只受冷落被歧视的丑小鸭,但是她聪慧活泼,可以把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背得滚瓜烂熟。"文革"时爸爸被审查、妈妈被打成了叛徒,她成了黑帮子弟。她给文汇报写信,呼吁结束这场亡党亡国的文化革命,却成为了批斗对象。她去了北大荒建设兵团,被评为兵团五好战士,担任营部宣传干事。因文汇报的事件,她被派去畜牧棚放猪,后调师部医院做卫生员。她被推荐上大学,毕业却回到了北大荒师部医院。因得罪了内科主任而被发配到建边农场,在大返城中,她回到了故乡上海。她先在外贸局医务室工作,后被调到《经济新闻报》任记者,又被调任上海国际经济信息中心副总经理。由柯比先生做经济担保,她赴美国留学,业余时间做保姆、端盘子,兼任《衣食住行》杂志记者,她尝试涉足生意场,推销30万码坯布配额成功,与东欧人尼古拉做化肥生意却被骗。她创建了自己的JMF公司,推销大陆的家用纺织品、彩纸带等,公司有了比较稳定的收益。她代表国内公司与法兰克福的赛特抽纱厂谈判,低价购得抽纱机械设备,让中国的高档抽纱窗帘遍布美国和欧洲市场。她收获了与麦克博士的爱情,1990年的圣诞节举办圣诞晚会, 庆祝她的小宝贝安德鲁的诞生。"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周励几乎经历了这一代人所可能经历的一切:天真烂漫的祖国花朵、夫串联的红卫兵、父母蒙难的狗崽子、受批判的异端分子、北大荒的兵团战士、幸运的工农兵学员,直至赴美国的自费留学生。" ㉔《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的主人公周励,是一位智商和情商甚高的女性,在女主人公身上,干部家庭出生的正气、上海人的聪慧睿智、知青人生的吃苦耐劳,形成了她拼搏奋斗和走向成功的基础,面对坎坷磨难的人生和命运,她没有屈服只有抗争,她对于生活充满着热情,她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艺术造诣,她能够独自敏捷果断地处理诸多矛盾,她能够坦然地面对不公正的挫折和磨难,她始终对于未来充满理想,始终以不屈服和自信的态度迎接挑战,她成为怀揣理想努力奋斗的成功者的典型。"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在我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也是一个新的形象,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典型。这样一个从上山下乡的知青成长为具有时代和中国特色的女资本家的形象,在我国文学前所未有的。就像从丑小鸭变成人人羡慕的白天鹅一样。" ㉕虽然,经历过"文革"的读者,现在读来"女资本家"的称谓还有些触目惊心,但是《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确实以其充满正气奋斗拼搏的主旨、智商情商融合的女主人公形象,奠定了该作品进入文学经典的基础。


  文体探索与语言风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的出版,描写弱国子民的留学生的悲凉遭际与感伤心态,在当时引起轰动:"早在二、三十年代,尽管郁达夫已经在文坛上颇有影响,在一些青年读者中享有声誉,却遭到不少评论者的指责和批评,如称他是一个'色情狂','黄色文艺大师',说他是'落伍者'、'颓废派',等等。" ㉖赞赏者却认为:"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㉗郁达夫的小说具有自叙传的色彩,这与郁达夫的小说观念切合。郁达夫说:"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 说出来, 或者人家要笑我, 我觉得'文学作品, 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真的。客观的态度, 客观的描写, 无论你客观到怎么样一个地步, 若真的纯客观的态度, 纯客观的描写是可能的话, 那艺术家的才气可以不要, 艺术家存在的理由, 也就消灭了。……所以我说, 作家的个性, 是无论如何, 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㉘其实,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并非自传,他将他自己的生活、性格、气质等都赋予了作品中的人物,《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茫茫夜》中的于质夫、《茑萝行》中的"我"、《过去》中的李白时、《迷羊》中的王介成,几乎可以说是作家的化身,许多生活取材于郁达夫自己的身世与经历,取材于郁达夫的遭遇和见闻,最重要的是在这些人物身上都可以见出作家郁达夫性格的影子。


  周励在谈到《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时说:“《曼》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是在我本人的真实经历的基础上用心血和泪水写成的。没有这些真实经历,我不可能写成这部书。由于文学不是传真机,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在书中当然也必然要有某些艺术加工和文学虚构。周励曾经写了《关于“自传体小说”的附记》,从曹雪芹的《红楼梦》,说到美国传记作家尤伦?尼芬斯、马克?吐温、林肯,力图说明传记文学应该允许必要的虚构。“因此,虽然这本传记文学的大部分内容和我本人的经历是真实的,但作者仍是郑重地声明它所存在的部分文学虚构性。”

  我们可以用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认定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就如同郁达夫的小说并非每一个情节都与其人生吻合,作家只是将自己的经历、情绪、性格赋予了作品中的主人公。周励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将她的人生经历、情绪性格等,都赋予了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实,从自叙传小说的角度看,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延续了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传统,不仅在留学生文学的角度,而且在小说文体的角度,仍然应该肯定这部作品的题材追求和文体探索,这也是构成该作品文学史价值的因素之一。


  周励在作品中回忆学生时代时说:"我又沉浸在各种中外文学名著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以后是《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利斯朵夫》、《大卫·科波菲尔》、《悲惨世界》、《九三年》……大量的阅读扩大了我的眼界和思维,正如大量的学生活动赋予我与日俱增的组织才能一样。" ㉙励有着很好的文学修养与造诣,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自我的人生经历为素材,在叙事与抒情、回忆与想像、纪实与虚构的描写中,如泣如诉的语调、执拗自信的姿态、坦然豁达的襟怀,让作品的语言时而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狂放张扬,时而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恬静安详。周励在作品中,常常适合情境地说及托尔斯泰、马克·吐温、海明威、巴金、林语堂,常常自然而然地提及名曲、绘画、电影、诗歌、哲学,使作品成为艺术大餐,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


  周励作品的语言流畅自然,在真情与真境的描绘中,常常充满着诗情画意,其大胆真挚坦率的内心表露,常常会拨动读者内心的波澜。如第三章"少女的初恋"中,描写主人公因给《文汇报》写信希望"文革"结束而遭到批判,她在去北大荒前与复旦大学青年才俊裴阳的结识约会,她深情地写道:


  啊,在上路之前,遇到一个充满理想又才智横溢的人,对人的一生多么重要!复旦园那爆发枝芽的翠柳,那微波粼粼的小湖,通向五角场的那条幽静蜿蜒的小路,同他那如和谐的天籁一般的话语……这一切,像春天里一股清新的风,直吹我的胸襟,麻木、委顿、自卑、迷惘……统统被一扫而去!我要成为一个新人!我要到北大荒兵团去谱写我新的历史!㉚


  这简直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诗,语言的流畅与练达,情绪的激越与跳荡,那种欣慰与幸福,那种率真与骚动,是遇到白马王子的少女的真心与真情的袒露。如第六章"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描写主人公与丈夫麦克去大峡谷的科罗拉多河上冲浪历险后,她抒情地描述:


  上岸之后,我们全身的湿衣服很快被秋日的阳光晒干了。大峡谷山间小径中弥漫着一股苦艾和蒿草的香气,还有栀子花白色的淡馨。暖融融的亚利桑那阳光洒在大峡谷里,像一股荡漾的春风,又像一支巨大的母亲的手臂,温柔地抚摸着隐蔽于巍峨石峰间的每一棵小草。眼望米德湖,碧波万顷,荡涤胸怀。印第安人部落一片葱茏,好一片宜人景任!㉛


  夫妇俩冒险后晒太阳的惬意,大峡谷开阔的景色,草的香气、花的馨香、阳光的暖和、湖波的碧绿,在充满野趣的景色中,在色香味等不同的感受中,衬托出夫妇之间爱情的真挚和温馨。在作品中,这样的段落屡见不鲜,就是描绘商场的争斗,也常常用颇有内蕴的语言写来,流畅而率真、蕴蓄而诗情、激越而理性,构成该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在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叙写中,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人生的启迪。


  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以其人生坎坷与奋斗的传奇经历,写出一代人的人生遭际与拼搏精神,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对于执著奋斗与执拗的追求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吟唱出一阙留学者的正气歌,对于自叙传小说文体的探索与延续,颇有内蕴和特色的语言,使《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成为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经典。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研究论文目录:

  钟雪燕《一部中国的〈飘〉》,《生活周刊》1992年8月23日。

  吴亮《批评的缺席--关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上海文化艺术报》1992年10月2日。

  郝月梅《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2年第4期。

  张一帆《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追求》,《新闻报》1992年10月27日、11月1日。

  何振邦《一曲人生奋之歌》,《北京日报》1992年11月2日。

  李师东《倾听一代人的声音》,《中国教育报》1992年11月22日。

  曾镇南《〈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读后》,载《光明日报》1992年12月11日。

  刘畅《理想与激情在彼岸升华》,《天津日报》1992年12月15日。

  董方、王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纵横谈》,《作品与争鸣》1992年第5期。

  郝玉文《打开成功之门的三把钥匙--读〈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博览群书》1992年第12期。

  蒋守谦《生命的火焰正在炽烈地燃烧--读〈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文学评论》1993年第1期。

  赵毅衡《拜金文学:关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文艺争鸣》1993年第1期。

  徐伟敏《周励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国际人才交流》1993年第1期。

  一鸣《有争议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新闻爱好者》1993年第2期。

  冀湘《争议中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图书馆》1993年第2期。

  曾镇南《留学生文学一瞥及其他》,《文论报》1993年3月11日。

  白岛《冷说热话题--也谈〈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之争》,《理论与创作》1993年第3期。

  成莫愁《周励和她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时代姐妹》1993年第3期。

  晨冰《污泥总要被流水冲走--周励谈〈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风波真相》,《法苑杂志》 1993年第3期。

  何火任《一位东方女性的心灵搏斗史--读周励的长篇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语文月刊》1993年第3期。

  方道、姜鹰《"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引出的……》,《时代姐妹》1993年第4期。

  吴文娟《〈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争鸣引人注目》,《中文自修》1993年第5期。

  庄学君《两个女人在美国--〈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与〈陪读夫人〉比较谈》,《当代文坛》 1993年第6期。

  丁晓文《略论新闻转载及其法律责任: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争议谈起》,《上海法制报》1993年第15期。

  沈澜《〈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之外》,《神州学人》1994年第4期。

  隋岩《〈北京人在纽约〉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评析:兼及近年来的旅外文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曹懿《女性自主意识在文学上的显现--谈〈妇女乐园〉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姚小鸥、赵宏梅《始信昆仑别有山--读〈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麦子《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周励》,《健康大视野》2002年第8期。

  胡嘉《结识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周励》,《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9月14日。

  张龙翼《"谈生意不能贬低自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改变了我》,《都市女报》2009年3月3日。

  李兆忠《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

  高倩荷、禹媚《传奇人生成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对话华侨文学奖小说组优秀奖得主周励》,《中山日报》2009年11月8日。

  张煜《留学生小说中的文化姿态:以〈留东外史〉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为例》,《当代小说》(下) 2010年第4期。

  刘殊同、张妍《〈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帮我度过艰难的日子》,《辽沈晚报》阜新版2010年10月14日。

  何智、黄晓燕《曼哈顿的女人们:评英文电影〈曼哈顿的女佣〉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里的主人公》,《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第12期。

  李晓鸥《相同的故事里不同的风景:以〈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为解读中点》,《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5年第1期。

  房伟《1990年代小说"异域中国想象"的再反思--以〈曼哈顿的女人〉〈扶桑〉〈乌鸦〉为例》,《创作与评论》2016年第6期。

  鲁晓鹏《女性华文作家的跨国婚恋观和主体性构建--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到〈美国情人〉》,《名作欣赏》2016年第16期。


  注释


  ①修晓林《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年7月版,第326-327页。

  ②赵丰《个中甘苦责任编辑如是说--王洪先接受本书主编采访实录》,赵丰主编《我,还是我--周励》,朝华出版社1993年2月版,第88页》。

  ③天津一读者《写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历程》,林锋编《曾经沧海难为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出版前后》,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04页。

  ④北京一读者《您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女性》,林锋编《曾经沧海难为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出版前后》,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16页。

  ⑤昆明一读者《体现时代精神的精神粮食》,林锋编《曾经沧海难为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出版前后》,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20页。

  ⑥《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被各报刊转载情况:《十月》(92年1、3期)、《国际经贸消息》(92.3.22~92.11.5)、《钱江晚报》(92.6~)、《中国青年报》(92.7~)、《大连日报》(92.7.24~8.31)、《文汇报》(92.8.12~92.9)、《上海组织人事报》(92.8.13)、《黑龙江日报》(92.10~)、《书讯报》(92.9.21)、《书刊导报》(92.8.28)、《福建青年》(92年11期)、《辽宁青年》(92年第18期)、《读者文摘》(93年第1期)、《中外书摘》(92年第4期)、《传奇文学选刊》(92年第9期)、《图书馆》(93年第2期)、《作品与争鸣》(93年第4期)。

  ⑦钰女、蔡延年、肖海绘《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国连环画》1993年第1期、第2期。

  ⑧冀湘《争议中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综述》,《图书馆》1993年第2期。

  ⑨高倩荷、禹媚《传奇人生成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对话华侨文学奖小说组优秀奖得主周励》,《中山日报》2009年11月8日。

  ⑩曾镇南《〈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读后》,《光明日报》1992年12月11日。

  ⑪何镇邦《一曲人生奋斗之歌--读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日报》1992年12月2日。

  ⑫蒋守谦《生命的火焰正在炽烈地燃烧:读〈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文学评论》1993年第1期。

  ⑬吴亮《批评的缺席--关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上海文化艺术报》1992年10月2日。

  ⑭赵毅衡《拜金文学--关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文艺争鸣》1993年第1期。

  ⑮刘屏编《东方赤子·大家丛书·施蛰存卷》,华文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90页。

  ⑯张炯等主编《中华文学通史》 第九卷当代文学编,华艺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468页。

  ⑰江曾培主编《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当代散文纪实文学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58-110页。

  ⑱徐丽芳等编著《中国百年畅销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⑲董鼎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新版序言》, 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⑳陈涵平《北美新华文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版。

  ⑳吴舒洁《六十年:一个国家的阅读史》,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11月24日。

  ㉑赵小琪、王宁宁主编《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㉒李秋丽、刘思婷、张晓玲《北京大学博导陈平原教授、夏晓虹教授来校作学术讲座》,嘉应学院校园动态。

  ㉓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㉔刘畅《理想与激情在彼岸升华--我读〈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天津日报》1992年12月15日。

  ㉕董方、王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纵横谈》《作品与争鸣》1992年第5期。

  ㉖张恩和编著《郁达夫研究综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1页。

  ㉗郭沫若《论郁达夫》,蒋增福编《众说郁达夫》,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2-3页。

  ㉘郁达夫《五六年创作生活回顾》,见《郁达夫早期作品选·沉沦》,花城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346-347页。

  ㉙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㉚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131页。

  ㉛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516-517页。

 



官方微信
雷竞技有网页版的吗 官方微信公共平台--雷竞技有网页版的吗 权威信息。
官方微博
雷竞技有网页版的吗 官方微博--雷竞技有网页版的吗 权威信息。
雷竞技官方版本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09802号-1
电子邮件:batiksumba@126.com 联系电话:021-54047175
Baidu
map